打字猴:1.700785319e+09
1700785319
1700785320 1.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布化精气以充养周身。《灵枢·本藏》言:“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久病伤及于肾,皆可致肾虚精亏,不能化气生精,不能濡养五脏六腑,终致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
1700785321
1700785322 2. 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精微,以内濡脏腑,外达肌肤,为全身生养之源。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及辛燥之品,积热于胃,并损于脾,脾胃受损,运化无力,精微气血不生,脏腑、经络、肌肤失其营养,津液匮乏而涸,发为消渴。
1700785323
1700785324 3. 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长期情志失调,肝气失疏,郁滞日久,郁气化火,火邪灼津,阴液亏少;或肝之疏泄太过,肾之固藏失司,则火炎于上,津泄于下,津亏液外,发为消渴。亦有情志失调,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心脾精血暗耗,肾阴受灼,水火不济,亦为消渴。
1700785325
1700785326 4. 过服温燥,耗伤阴津 长期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发为消渴。
1700785327
1700785328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盛。消渴的病变虽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
1700785329
1700785330 肺为水之上源,主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为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而出体外,故溲频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后天之本,为胃行其津液。脾胃为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下流而为小便,故溲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肤,故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肾为燥热所伤,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阴虚阳盛,肾之开合失司,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而小便味甜,或混浊如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脾虚、肾亏常可同时存在,而“三多”之症并见。
1700785331
1700785332 【辨证】
1700785333
1700785334 1. 辨年龄 本病多发于中年之后,但也有青少年患者。年龄小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症状典型,预后差;中年之后,起病缓,病程长,症状不典型,常伴有痈疽等并发症。
1700785335
1700785336 2. 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本病的主症,若表现为疮疡痈疽,或肺痿劳嗽,或内障,雀目,耳聋,或中风手足偏废,或四肢骨节疼痛,或水肿,泄泻,或呼吸深长,头痛,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等则是本病的并发症。一般本症明显,但在中老年患者,也有本症不明显而根据并发症明确诊断者。治疗上应辨明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重视本症的治疗。
1700785337
1700785338 3. 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大体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阴损阳,阴阳俱虚。
1700785339
1700785340 【论治】
1700785341
1700785342 (一)上消
1700785343
1700785344 主症:以口大渴、多饮为主症,舌红干裂,咽喉灼热,大便如常,溲赤或正常,脉象多濡滑略数,按之无力。
1700785345
1700785346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1700785347
1700785348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或外台消渴方加减。
1700785349
1700785350 (1)南沙参20克 北沙参20克 玉竹12克 知母10克 天花粉12克 麦冬12克 乌梅(或五味子)10克 玄参15克 石斛12克
1700785351
1700785352 (2)天门冬15克 生地20克 玉竹12克 人参粉1克 天花粉12克 生黄芪15克 生石膏12克(打碎、先煎)
1700785353
1700785354 方药分析:上消以肺胃燥热、津液耗损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养阴清热润燥为主。前方以甘寒之品滋养肺胃之津,使津液得复,燥热能除。后方用于兼见气虚而胃热甚者,故甘寒生津之中,加用人参、黄芪之益气补虚,石膏之辛寒清降,诸药配伍,共奏养阴生津、益气清热之功。
1700785355
1700785356 加减法:
1700785357
1700785358 (1)肺燥,气不布津者,可加杏仁10克、桑叶10克、梨皮5克。
1700785359
1700785360 (2)脉洪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者,可用二冬汤。
1700785361
1700785362 (二)中消
1700785363
1700785364 主症:以口渴多饮、饥饿多食为主症,而形体消瘦,面色黑浊,自汗口干,便干溲赤,脉象滑实,舌红少津,苔黄燥。
1700785365
1700785366 治法:滋阴润肠,通腑涤荡。
1700785367
1700785368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大黄10克 枳实10克 芒硝4.5克(烊化) 知母10克 天花粉12克 焦四仙各10克
[ 上一页 ]  [ :1.7007853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