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5369e+09
1700785369
1700785370 方药分析:肠燥津枯是中消常见病机,故治宜滋阴养液,润肠通腑。下法治消渴,首倡者为刘河间,他认为热在胃而能食,微利之为妙。上方即宗刘氏之意,用硝、黄、枳实软坚化燥理滞,用知母、天花粉生津润燥,焦四仙(焦三仙加槟榔)消瘀导滞,如此则热能消,积得除。
1700785371
1700785372 加减法:
1700785373
1700785374 (1)若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则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非肠燥津伤。故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用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等加减。
1700785375
1700785376 (2)若渴而多饥,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濡,此为湿热中阻,气机郁滞,治宜除消止渴与清热化湿、宣泄气机相结合,标本同治,用黄芩滑石汤或二妙散等兼以清热化湿、宣泄气机。
1700785377
1700785378 (三)下消
1700785379
1700785380 主症:下消以饮一溲二为主症,初起小溲不摄,尿中有沉淀,烦渴引饮,面黑体瘦,耳轮焦黑,小便混浊,上浮之沫状如麸片。病由色欲过度,肝肾不足而起。
1700785381
1700785382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燥止渴。
1700785383
1700785384 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熟地30克 山药30克 山萸肉15克 丹皮15克茯苓30克 泽泻15克 芡实30克
1700785385
1700785386 方药分析:下消多责之肝肾,多为肝肾阴虚,虚久损阳,故治疗宜滋补肝肾。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益肾填精,加麦冬、五味子酸甘育阴,诸药相伍,其功益彰。
1700785387
1700785388 加减法:
1700785389
1700785390 (1)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用知柏地黄丸。
1700785391
1700785392 (2)肾阳虚衰者,用附桂八味丸。肾气丸亦为治疗消渴之良方,适用于阴阳两虚或阳虚为主者。
1700785393
1700785394 并发症:消渴并发症较多,有瘀血痈疽,内障或雀目,耳聋,劳咳,泄泻,水肿,肢体麻木,虚脱等,治疗可参考各节进行。
1700785395
1700785396 【小结】
1700785397
1700785398 消渴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其分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病在心肺;中消多食,病在脾胃;下消多尿,病在肝肾。此其辨治之大略也。然热之盛于标者,不妨釜底抽薪,寒凉以泻其炎炎之火;本之虚于下者,又须培本固元,温养滋填以补坎离之虚。黄芪之益气宜重用,麦冬之生津可常服,医者所当知;而饮食之禁忌须坚持,走路以锻炼不可缺,患者宜谨记实施,以资配合。
1700785399
1700785400 【治验】
1700785401
1700785402 案1 毛某,女,50岁。
1700785403
1700785404 尿糖(+),体丰痰盛,脉象沉软无力,舌胖苔白,一身无力。中阳不足,湿阻不化之象。当以益气补血,化湿通阳。
1700785405
1700785406 黄芪50克 党参10克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金樱子10克 生地10克 熟地10克 白芍10克 杜仲10克 赤芍10克 丹参10克
1700785407
1700785408 水煎取汁400ml,分5次代茶饮。
1700785409
1700785410 二诊:服药7剂后,脉象力增,两腿已见有力,胸闷、气短皆好转,仍用益气养血方法。
1700785411
1700785412 黄芪80克 生地20克 熟地20克 沙参15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金樱子10克 茯苓皮10克 杜仲10克 桑寄生10克 丹参10克 知母10克 生牡蛎30克
1700785413
1700785414 服药20剂,血糖正常,诸症减轻,随访1年,旧病未发。
1700785415
1700785416 案2 方某,男,70岁。
1700785417
1700785418 血糖超过16.65mmol/L。自觉疲乏无力,劳则尤甚,脉象沉弦,舌白苔腻。老年中气不足,先以益气补中方法,少佐活血化瘀之品。
[ 上一页 ]  [ :1.7007853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