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419
1700785420
黄芪50克 沙参20克 赤芍15克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丹参10克 归尾10克 天冬10克 麦冬10克 山药10克 珍珠母20克 瓦楞子20克 生石决明30克
1700785421
1700785422
服药10剂后血糖正常,诸症消失,随访10年未复发。
1700785423
1700785424
按:两例均系中老年发病,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中老年人天癸将尽,肾气易虚,肾为人身之根本,肾气不足,气血化生无力,病发消渴,以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治多养血益气,用麦味地黄丸加减。常用金樱子、杜仲、生地、熟地益肾填精,参、芪、归、芍补益气血,少佐丹参、知母清凉防燥,珍珠、牡蛎滋阴潜阳。首用大量黄芪,亦为上两例特点之一。
1700785425
1700785426
案3 张某,女,40岁。
1700785427
1700785428
半年来善食易饥,每餐进食超过250克。日复4~5次,大便干结,心烦口渴,舌红苔厚,夜寐梦多。病属中消之证,当用清泻方法。白虎加承气汤化裁。
1700785429
1700785430
生石膏90克 知母20克 甘草10克 沙参10克 天花粉20克 大黄10克 芒硝10克 枳实10克 丹参20克 生地20克
1700785431
1700785432
原方服半月,病势大减,原方加桃仁、红花各10克,再服半月,逐渐痊愈。
1700785433
1700785434
按:消食善饥者胃火偏旺,病属中消。燥热郁结胃肠,胃肠失其腐熟、运化、传导之功,水谷入胃,未作精微,反助燥热,病势益盛。治宜清泻胃火,荡涤积热,生津止消。
1700785435
1700785436
第41节 痹证
1700785437
1700785438
【概述】
1700785439
1700785440
痹证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热诸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700785441
1700785442
痹证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邪入于阴则为痹。”《灵枢·刺节真邪》亦说:“虚邪留而不去则痹。”《素问·痹论篇》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如论病因有:“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从证候分类有:“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因所遇之时、所客之处不同,又有五痹之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五痹久而不愈,则循经内舍其合,如“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素问·痹论篇》还描述了五脏痹的症状,如“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提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汉代以降,对痹证诸家多有阐发,如《诸病源候论·风痹候》说:“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风湿痹候》说:风湿痹“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疗痹证的方剂,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就首载于《千金要方·诸风》。《症因脉治·痹证论》不仅对风痹、湿痹、寒痹,而且对热痹的病因、症状、治疗均作了论述。《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分清主次,适当采用祛风、除湿、散寒外,行痹当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益气。清代《医学心悟》等医籍,对于痹证的治疗也是采用这个基本的治疗原则。
1700785443
1700785444
【病因病机】
1700785445
1700785446
痹证是由于卫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所致。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亏虚,腠理不密,卫外失司,易于招致外邪,风、寒、湿、热,邪客于肌肉、关节,使经脉痹阻,气血不畅,则形成痹证。正如《灵枢·五变》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1700785447
1700785448
1.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由于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剧变,寒暖失常,诸种原因而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闭阻而为痹证。“痹者,闭也”,因体质差异以及感邪性质的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别:风气胜者为行痹,以风为六淫之首,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寒气胜者为痛痹,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气血凝涩不通,故疼痛剧烈,如《素问·痹论篇》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湿气胜者为着痹,以湿性黏滞重着,易阻遏阳气,故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
1700785449
1700785450
2. 外感热邪,或郁久化热 外感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遏阻阳气,阳郁化热,以致关节红、肿、热、痛,而成热痹。如《金匮翼·热痹》说:“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
1700785451
1700785452
痹证日久不愈,可出现几种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出现脏腑病证,如陈无择《三因方》说:“三气袭入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则入五脏。”
1700785453
1700785454
【辨证】
1700785455
1700785456
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行痹,痛处不移、遇寒加重者为痛痹,肌肤、肢体酸痛重着、不仁者为着痹。如若风寒湿热邪气合病,寒热错杂,则应据其所偏,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从局部及全身表现详细辨识。另外,辨证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700785457
1700785458
1. 辨虚实 “邪气胜则实,精气夺则虚”。痹证为风、寒、湿、热诸邪为患,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本因素,故本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因体质的差异,病程的长短,临床表现又有偏于实、偏于虚的不同。一般而言,痹证初起,为风、湿、寒、热邪气客于经络关节,阻滞经脉气血的运动,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酸重为主,多偏于实;痹证日久,邪气渐衰,而以脏腑亏虚、气血损伤为主,表现如肢体无力、肌肉瘦削,多偏于虚。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具体辨证时要具体分析。新病虽然实证多,但也不能除外虚证;病久虚证多,但要谨防余邪留恋。故辨证宜以四诊为依据,辨别虚实,不可偏执。
1700785459
1700785460
2. 分气血 在痹证表现中,往往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古人云“不通则痛”,可见邪气痹阻经脉、气血壅滞不通,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初起之时虽病在气,但多累及血分,使血行不畅。痹证日久,痰浊凝聚,血脉瘀阻更为明显。可见,血脉不通是贯穿痹证始终的一个基本病理特征。然在气、在血必有所偏,故在辨证中应根据脉、舌、色、症综合分析,为论治提供依据。
1700785461
1700785462
痹证由于风、寒、湿、热痹阻经络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因感邪的偏重不同,各种痹证施治也有差别,如风痹,治疗以祛风通络为主,参以散寒除湿等,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祛湿,而气足则无顽麻也。”
1700785463
1700785464
痹证多为虚实夹杂,气血俱病,故治疗应注意调理气血,久而不愈的痹证尤应特别注意。纵观历代治痹的名方,如独活寄生汤、蠲痹汤、三痹汤等皆为风药与参、芪、归、芍并用,祛风湿,调气血,扶正与祛邪并施,如若固守“通则不痛”的经旨,一味投用祛风、化瘀之品,则徒伤正气,正气不复,邪气何以能祛?《本草纲目》记载,当归治“一切风”,白芍“除血痹止痛”,黄芪去“诸证之痛”,可见归、芍、芪既能补气血,又能祛风湿、止痹痛,一药双功,临床常用。如若确系痹久气血虚损,肝肾不足者,应补益脏腑气血,以复正气。对日久迁延不愈的痹证,表现为关节肿大、强直畸形、屈伸不利,宜以化痰、逐瘀、搜风通络为治,不可率投补剂。
1700785465
1700785466
【论治】
1700785467
1700785468
(一)行痹
[
上一页 ]
[ :1.7007854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