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5395e+09
1700785395
1700785396 【小结】
1700785397
1700785398 消渴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其分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病在心肺;中消多食,病在脾胃;下消多尿,病在肝肾。此其辨治之大略也。然热之盛于标者,不妨釜底抽薪,寒凉以泻其炎炎之火;本之虚于下者,又须培本固元,温养滋填以补坎离之虚。黄芪之益气宜重用,麦冬之生津可常服,医者所当知;而饮食之禁忌须坚持,走路以锻炼不可缺,患者宜谨记实施,以资配合。
1700785399
1700785400 【治验】
1700785401
1700785402 案1 毛某,女,50岁。
1700785403
1700785404 尿糖(+),体丰痰盛,脉象沉软无力,舌胖苔白,一身无力。中阳不足,湿阻不化之象。当以益气补血,化湿通阳。
1700785405
1700785406 黄芪50克 党参10克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金樱子10克 生地10克 熟地10克 白芍10克 杜仲10克 赤芍10克 丹参10克
1700785407
1700785408 水煎取汁400ml,分5次代茶饮。
1700785409
1700785410 二诊:服药7剂后,脉象力增,两腿已见有力,胸闷、气短皆好转,仍用益气养血方法。
1700785411
1700785412 黄芪80克 生地20克 熟地20克 沙参15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金樱子10克 茯苓皮10克 杜仲10克 桑寄生10克 丹参10克 知母10克 生牡蛎30克
1700785413
1700785414 服药20剂,血糖正常,诸症减轻,随访1年,旧病未发。
1700785415
1700785416 案2 方某,男,70岁。
1700785417
1700785418 血糖超过16.65mmol/L。自觉疲乏无力,劳则尤甚,脉象沉弦,舌白苔腻。老年中气不足,先以益气补中方法,少佐活血化瘀之品。
1700785419
1700785420 黄芪50克 沙参20克 赤芍15克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丹参10克 归尾10克 天冬10克 麦冬10克 山药10克 珍珠母20克 瓦楞子20克 生石决明30克
1700785421
1700785422 服药10剂后血糖正常,诸症消失,随访10年未复发。
1700785423
1700785424 按:两例均系中老年发病,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中老年人天癸将尽,肾气易虚,肾为人身之根本,肾气不足,气血化生无力,病发消渴,以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治多养血益气,用麦味地黄丸加减。常用金樱子、杜仲、生地、熟地益肾填精,参、芪、归、芍补益气血,少佐丹参、知母清凉防燥,珍珠、牡蛎滋阴潜阳。首用大量黄芪,亦为上两例特点之一。
1700785425
1700785426 案3 张某,女,40岁。
1700785427
1700785428 半年来善食易饥,每餐进食超过250克。日复4~5次,大便干结,心烦口渴,舌红苔厚,夜寐梦多。病属中消之证,当用清泻方法。白虎加承气汤化裁。
1700785429
1700785430 生石膏90克 知母20克 甘草10克 沙参10克 天花粉20克 大黄10克 芒硝10克 枳实10克 丹参20克 生地20克
1700785431
1700785432 原方服半月,病势大减,原方加桃仁、红花各10克,再服半月,逐渐痊愈。
1700785433
1700785434 按:消食善饥者胃火偏旺,病属中消。燥热郁结胃肠,胃肠失其腐熟、运化、传导之功,水谷入胃,未作精微,反助燥热,病势益盛。治宜清泻胃火,荡涤积热,生津止消。
1700785435
1700785436 第41节 痹证
1700785437
1700785438 【概述】
1700785439
1700785440 痹证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热诸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700785441
1700785442 痹证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邪入于阴则为痹。”《灵枢·刺节真邪》亦说:“虚邪留而不去则痹。”《素问·痹论篇》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如论病因有:“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从证候分类有:“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因所遇之时、所客之处不同,又有五痹之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五痹久而不愈,则循经内舍其合,如“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素问·痹论篇》还描述了五脏痹的症状,如“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提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汉代以降,对痹证诸家多有阐发,如《诸病源候论·风痹候》说:“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风湿痹候》说:风湿痹“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疗痹证的方剂,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就首载于《千金要方·诸风》。《症因脉治·痹证论》不仅对风痹、湿痹、寒痹,而且对热痹的病因、症状、治疗均作了论述。《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分清主次,适当采用祛风、除湿、散寒外,行痹当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益气。清代《医学心悟》等医籍,对于痹证的治疗也是采用这个基本的治疗原则。
1700785443
1700785444 【病因病机】
[ 上一页 ]  [ :1.7007853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