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5469e+09
1700785469
1700785470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无定处,游走不定,甚则关节肿大,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白腻滑润,脉象浮数(或浮紧,或沉紧等)。
1700785471
1700785472 治法: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1700785473
1700785474 方药:羌活3克 独活3克 桂枝10克 当归10克 防风6克 秦艽6克 葛根10克 桑枝30克细辛2克
1700785475
1700785476 方药分析:方中羌活辛温燥烈而上行,“气壅而散”,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之邪;独活微温而下走,辛散力缓,善祛在里之伏风,且可去湿止痛,与羌活合用,一上一下,以散周身之风湿;防风祛风散寒;细辛、桂枝、当归温经活血通络,散风除湿,通络舒筋;葛根解肌退热;桑枝祛风湿,通利关节。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1700785477
1700785478 加减法:
1700785479
1700785480 (1)若酸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白芷、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
1700785481
1700785482
1700785483 (2)酸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牛膝、防己、萆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1700785484
1700785485 (3)酸痛以腰背为主者,可用羌活6克、独活6克、桑寄生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等,根据脉、舌增损之。
1700785486
1700785487 (4)若体痛较重者,见肢冷无汗,可加麻黄1~3克,以宣解内寒而缓疼痛。
1700785488
1700785489 (5)寒邪较重,舌胖滑润,下肢逆冷,脉沉微弱时,加附片6克(先煎)、吴茱萸3克、干姜6克,温经散寒止痛。
1700785490
1700785491 (6)关节肿大者,早期考虑关节囊发炎,当以卧床为主,晚期多是浆液吸收不好而逐渐成为类风湿病。
1700785492
1700785493 (二)痛痹
1700785494
1700785495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舒,遇冷则急,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溲清长,便溏薄,舌白滑,脉弦紧。
1700785496
1700785497 治法:散寒祛湿,疏风拈痛。
1700785498
1700785499 方药:麻黄3克 桂枝10克 川乌3克 草乌3克 细辛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川芎10克 红花6克
1700785500
1700785501 方药分析:古人云:“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以麻黄、川乌、草乌、桂枝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羌活、独活味辛性温,散风祛湿;川芎、红花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寒邪散,风湿去,脉络通而痛止。
1700785502
1700785503 加减法:
1700785504
1700785505 (1)若寒邪较重者,加重桂枝用量,再加肉桂3~6克,增强散寒通络之功。
1700785506
1700785507
1700785508 (2)若素体阳虚,见面色白,四末发凉,面色萎黄,舌淡胖,苔滑润者,可加附子3~6克、干姜6克。
1700785509
1700785510 (3)若患者血压偏高,慎用麻黄,可改用苏叶6克、鸡血藤10克、乳香3克合用。
1700785511
1700785512 (三)着痹
1700785513
1700785514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周身重着,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滑润,脉象沉濡。
1700785515
1700785516 治法:除湿缓痛,祛风活络。
1700785517
1700785518 方药:麻黄3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苍术6克 白术6克 炒薏苡仁30克 干姜3克 桃仁泥10克
[ 上一页 ]  [ :1.7007854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