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519
1700785520
方药分析:方中薏苡仁、苍术、白术健脾除湿,防风祛风胜湿,麻黄、桂枝、干姜温经散寒去湿,桃仁泥活血通络止痛。
1700785521
1700785522
加减法:
1700785523
1700785524
(1)若湿邪留着脉络者,必当重用疏风化湿,再加活络通达之品,如羌活6克、独活6克、川芎10克。
1700785525
1700785526
(2)如有积滞不化,湿阻脉络者,当以化滞活络方法,如莱菔子6克、白芥子6克、焦谷芽10克、焦麦芽10克。
1700785527
1700785528
(3)素有脾虚,湿浊中阻,胸脘满闷,食欲不振,应加燥湿健脾之品,如厚朴6克、桂枝6克、草蔻3克。
1700785529
1700785530
(4)肌肤不仁明显者,一为湿阻而阳气不通,一为热郁而气机不畅。郁当开,湿当化。
1700785531
1700785532
(四)热痹
1700785533
1700785534
主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近,皮肤或起红斑结节,多兼身热心烦,时或憎寒,甚则壮热口干,咽红肿痛,舌质红,苔糙厚,尖红起刺,脉弦滑而数。
1700785535
1700785536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1700785537
1700785538
方药:防风3克 苍术3克 知母6克 嫩桂枝3克 荆芥6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石楠藤15克 丝瓜络10克 桑枝30克 大黄粉1克(冲)
1700785539
1700785540
方药分析:方中防风、荆芥疏风通络;苍术、石楠藤祛风活血;桂枝、丝瓜络、桑枝活血通经,舒筋活络;赤芍、白芍、知母、石膏、大黄粉清热凉血活瘀。
1700785541
1700785542
加减法:
1700785543
1700785544
(1)若湿热痹痛在气分,当用清热化湿行气方法,以使气化湿亦化。热重用白虎加苍术汤,湿重用宣痹汤加苍术6克。
1700785545
1700785546
(2)若热在血分,可加茅根20克、炒地榆12克、炒槐花10克、鬼箭羽10克,以增强凉血活血之力。
1700785547
1700785548
(3)若有滞热不清,以清化湿滞为主,方中加鸡内金10克、焦麦芽10克、花槟榔10克、六神曲10克、水红花子10克。
1700785549
1700785550
(4)若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散。
1700785551
1700785552
(五)关节变形(类风湿病)
1700785553
1700785554
主症:关节肿痛日久,迁延不愈,血凝脉络,津液凝聚为痰,痰瘀痹阻,出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因津液久聚而肿大,强直畸形,屈伸不利,遇冷更重,舌质多紫有瘀斑,脉细涩。
1700785555
1700785556
治法:祛瘀化痰,搜风通络。
1700785557
1700785558
方药:南星6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苏叶6克 苏子10克 莱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桃仁6克 猪牙皂6克 蛴螬3克 防风6克
1700785559
1700785560
方药分析:方中以半夏、南星、莱菔子、白芥子祛痰散结;桃仁化瘀通络;苏叶、杏仁宣阳疏表,以散外邪;配蛴螬搜风通络,以消肿痛。
1700785561
1700785562
本病初期多属风湿阻络,继而湿郁化热,热邪灼津生痰,郁滞日久成瘀,有形之痰瘀与无形之郁热相搏,渐成痛风结石,沉积于关节,而致肿胀畸形。用上方治疗,效果甚佳。
1700785563
1700785564
加减法:
1700785565
1700785566
(1)若体弱气虚时,可将药量减轻,或每日半剂,或每隔1~2日服1剂。
1700785567
1700785568
(2)若体质过弱,可于上方中加姜黄3~6克、当归10克、生黄芪15克、赤芍10克,以养血益气,扶正祛邪。
[
上一页 ]
[ :1.7007855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