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653e+09
1700786530
1700786531 若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瘀血阻滞气机而热邪入营者,则应以散血之品如琥珀、桃仁、丹皮等,活血散瘀通络,排除阻碍,宣通气机,导营热外达。热邪入营而夹秽浊之气者,则应以芳香逐之。
1700786532
1700786533 其中透热转气的用药,随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而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排除障碍。对此,叶氏以后的温病学家,也认为“透热转气”能排除造成气机不畅、营热不能外透的原因,而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1700786534
1700786535 章虚谷在注解“透热转气”时说:“故虽入营,犹可开达,转出气分而解……”提出了用开达的方法排除障碍而宣畅气机,使营热转出气分而解。
1700786536
1700786537 吴锡璜说:“治温病,虽宜用凉解,然虑其有寒凝,宣透法仍不可少。”则是从营分证的角度提出问题,因为清营药多寒凉,寒则气机涩而不行;养阴药多腻,寒凉腻滞,易于闭塞气机。所以他主张在清营、养阴的同时还要用“宣透法”,保持气机通畅,使营热能顺利转出气分而解。
1700786538
1700786539 陈光淞在注解“急急透斑为要”时说:“按营分受热……透斑之法,不外凉血清热,甚者下之,所谓炀灶减薪,去其壅塞,则光焰自透。若金汁、人中黄所不能下者,大黄、元明粉亦宜加入。”已明确地提出了去其壅塞、排除障碍而宣展气机以透热转气的问题。
1700786540
1700786541 柳宝诒《温热逢源·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在论述热陷心包的证治时说:“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此为热邪寻出路,即“透热转气”。他也明确指出了根据邪阻气机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方药以使邪有出路,透出气分而解。
1700786542
1700786543 由叶氏以来诸温病学家之论,可看出营分证除具有邪热入营、劫伤营阴外,还兼有气机不畅。因气机不畅,邪无出路而遏于营中。所以在治疗时应于清营养阴之中,根据具体情况加入适当具有开达、宣透作用的药物,以去其壅塞,排除障碍而宣畅气机,使邪有去路,则入营之邪即可外透,转出气分而解。这样可以扭转病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此即“透热转气”。已入营之热为什么还能透出气分而解呢?这是由营分证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1700786544
1700786545 营分证,热邪虽已入营,但只伤及营阴,尚未伤及肝血肾精,正气抗邪,仍有祛邪外出之势;营中之热远高于气分,热可由温度较高的地方向较低的地方传递,所以营热有自然外散之势;营分证中,因气机不畅,其气血运行受到阻碍,体内多余的热量不能外散,致使营热壅遏,所以治疗时应注意宣畅气机。叶氏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也提醒人们在治疗营分证时,除清营养阴外,千万不要忘记还要透热转气。因此,研究透热转气,就必须进一步研究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
1700786546
1700786547 营分证的基本类型是热陷心包和热伤营阴,临床上以热陷心包为多见。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一下。
1700786548
1700786549 1. 什么是热陷心包 热陷心包之“陷”,是深入之意,与内科杂病之中气下陷含义不同。所以“热陷心包”,是热邪击溃了心包的防御功能,由卫或气分深入于心包。而由卫分传入心包者,又称为“逆传心包”。
1700786550
1700786551 造成热陷心包的原因有:素体阴虚,心阴心气不足,或因痰浊内停为热邪逆传提供了内在依据;而热邪炽盛超出了心包的防御能力,则是其逆传内陷的外因条件;误治(如误用辛温发汗或苦寒攻下)伤阴,或误用滋腻、温补壅滞,使气机闭塞,热邪外达之路不通,邪不得外达,遂被逼入心包;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关系密切,易于相传;且心包为心之外围,有护卫心脏、代心行君主之令并代心受邪之功能,所以热邪犯心则心包先受。
1700786552
1700786553 2. 热陷心包的特点 热陷心包,是营分证的一个类型,它除具有营分证营热阴伤的基本特点外,而且有痰。痰热相结,蒙蔽心包,堵塞心窍。对此,清代以来的温病学家,有过明确的论述。
1700786554
1700786555 叶天士说:“舌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王孟英注之曰:“绛而泽者,虽为营热之征,实因有痰,故不甚干燥也……若竟无痰,必不甚泽。”叶氏进一步指出:“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则更明确地指出了痰热互结,蒙蔽心包,堵塞心窍的内窍郁闭。
1700786556
1700786557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中认为,热陷心包之证是“水不足,火有余又有秽浊也”,秽浊即痰浊。
1700786558
1700786559 雷少逸《时病论·卷一》中说:“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则更明确地指出了痰蒙心窍的问题。
1700786560
1700786561 蒙蔽心包之痰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一,因起病急骤,热邪猖獗,热势深重,突然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津液不得正常敷布,为热邪蒸腾,煎熬成痰。因火性炎上,痰随火势而上,遂成痰热胶结,蒙蔽心包,堵塞心窍,即叶天士所谓:“温邪逆传膻中,热痰闭阻空窍,痰乃热蒸津液成痰”;其二,平素心虚有痰,阻滞气机,热邪内陷,与痰相结遂致蒙蔽心包,堵塞心窍,即叶氏所谓:“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其三,感受湿热邪气,从阳化热,热多湿少,气机闭塞,热不得宣发,则蒸炼湿浊而成痰。
1700786562
1700786563 热陷心包之证,因内窍郁闭,郁热熏蒸包络,内扰神明,热蒸痰蒙,神明内乱。故其神昏、谵语、狂躁明显。正如叶天士所说“膻中微闭,神明发蒙,自属昏乱”,“昏躁皆里窍之欲闭”(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1700786564
1700786565 3. 热陷心包如何“透热转气” 热陷心包之证,营热阴伤,痰蒙热闭,热邪后退之路闭而不通。热因郁而愈炽,痰因热炽更加胶结难开。治之若徒清热,因内窍闭塞,热无出路,则清之不去;若徒养阴,因气机闭塞,热邪炽盛,津不能敷布,皆为热炼成痰而郁结更甚。应以清营养阴兼以豁痰开窍。窍开则气机宣畅,营热外达之路疏通,心包之热始能外达。
1700786566
1700786567 热陷心包之轻证,所谓“膻中微闭”,舌绛而鲜泽者,以菖蒲、郁金即可开,已如前述不赘。热陷心包之重证,即所谓“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因热炽痰盛而胶固难开,必须用“三宝”,或清宫汤送服“三宝”,以咸寒清心,以芳香之走窜辟浊开窍,窍开则心包之热始可透转。
1700786568
1700786569 此豁痰开窍,即排除障碍,宣展气机,开营热外达之路,即为“透热转气”。而吴鞠通主张用清宫汤,其清宫、养阴之力尚可,但无豁痰开窍之品,似属不妥。
1700786570
1700786571 热陷心包,常因多种原因使气机闭塞,热邪外达之路不通而内陷,而热邪一旦内陷心包又将成为新的气机闭塞的原因。如热陷心包,煎灼心阴,津亏液涸,肠燥便秘,而热与糟粕相结又常为阳明腑实。上则因痰闭内窍不通,郁热炽盛;下则腑气不通,郁热循经上蒸心包。二者互相影响,病日深重。治之应急开心窍,使心包之热有外达之机;速通腑气,使热有去路,不致上蒸包络。此上下同治,两窍齐开,才能使气机宣畅,营热始得外达。此即牛黄承气汤法,上以牛黄丸清心开窍,驱心包之热外达;下以大黄苦寒通腑,腑气一通,肠热外泄,胃浊即降,痰浊随之而下,心包之热即可透转。
1700786572
1700786573 热陷心包,煎灼心阴,津亏液涸,血液浓稠,涩滞行迟,又可形成新的瘀血,而使脉络不通,气机被阻,这时在清营、养阴、豁痰开窍之中又须加活血通瘀之品,以宣畅气机,导包络之热外达。
1700786574
1700786575 总之,热陷心包证的治疗,除考虑内窍不通外,还应考虑排除一切可能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宣通气机,才能使心包之热尽快透出气分而解。
1700786576
1700786577 4. 热伤营阴 热伤营阴,是营分证的另一重要类型。是“营分受热”、“血液受劫”,为热邪耗伤血中之津液。一般病程较长,多是由卫分之邪不解而传入气分,邪盛阴伤,渐渐入营。或因误汗、误下,津液重伤,热邪渐渐入营。因此,本证虽营热炽盛,一般阴伤也较重。所以叶天士描述其症状时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温病条辨》认为其临床特点是舌绛而干、不渴。
1700786578
1700786579 热伤营阴,不像热陷心包那样气机为有形之物所阻滞,但因其病延日久,气阴俱伤,初入营多兼气分证未罢,即使入营已久,因气阴俱伤,气营之间仍有邪残存,且这时营热高于气分,其热亦必波及于气。对于此等证的治疗,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病虽在血(营),治宜清气为先。气得展布,热象必露。”因其气分之邪甚微,故仅用轻清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之类,使气得展布即可。张秉成《成方便读》称银花、连翘、竹叶皆能“内澈于心,外通于表”,清气分之余热,畅气营间气机,导营热外达,故称之能“透热转气”。
[ 上一页 ]  [ :1.700786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