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3355
1700883356
回归年的零数 朔望月的零数 六历 0.25000000 0.53085106 太初 0.25016244 0.53086419 四分 0.25000000 0.53085106 乾象 0.24617996 0.53054221 元嘉 0.24671052 0.53058510 大明 0.24281481 0.53059152 今测 0.24219879 0.53058800 (采自朱文鑫《历法通志·各历岁实朔策表》)
1700883357
1700883358
1700883359
太初历家批评秦始皇推行的颛顼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改历能否解决这问题呢?不仅没有,而且误差更大。这是历学上的一个倒退现象。有识之士如司马迁就不满意。改历定后,张寿王还给以尖锐的批评。社会上反响也大。后起的谶纬书中也有反映。到了东汉,许多历家如编、李梵、贾逵、张衡、刘洪、蔡邕等纷纷提出批评。
1700883360
1700883361
这个议论,在历史上一直未能平息。如:清人王锡阐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两汉之世,日食多在晦。晦前朔后,间亦有之。不知当日废尤疏远者十七家,其疏远又何如乎?晦朔弦望,太初最密。最密者何事乎?上林清台与十一家杂候,候尽五年、六年皆太初第一,且何所候乎?[24]
1700883362
1700883363
近人朱文鑫也曾提出驳议:
1700883364
1700883365
《汉志》言:“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罢免尤疏远者十七家。”不知最密者何在?而疏远者又何如?又言:“杂候上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凡十一家”;“尽五年”,“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不知第一者何如?而杂候者又何事?然则所谓十七家、十一家者,皆不能胜太初。两汉之历法亦可知。[25]
1700883366
1700883367
后二十七年,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言:“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诘问,寿王不服。
1700883368
1700883369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丁丑)到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癸卯)为27年。太初改历汉武帝下诏以后,经历了二十七年,继任太史令的张寿王上书,还把这问题提出。说道:“历法是显示天地自然的规律,上帝所为的。传说黄帝调整律历,所造的历,汉元年以来就采用了。现在阴阳不调,应该说是更历的失误啊。”昭帝下诏,命令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诘问寿王,寿王不服。
1700883370
1700883371
妄人请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气,钧校诸历用状。奏可。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凡十一家。以元凤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尽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寿王课疏远。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有诏勿劾。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亦第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
1700883372
1700883373
昭帝命令妄人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气,钧校诸历用状。复议,又诏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考察诸历疏密。从元凤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到五年十二月,课十一家历及张寿王历皆疏远。再候到六年底,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的太初历也第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的黄帝调历都属疏阔。
1700883374
1700883375
关于这事,历史资料缺乏,后世难以复查,但一直都有怀疑。汉元年历法是“袭秦正朔”,“用颛顼历”,寿王却说:汉元“用黄帝调历”。因此,寿王受到弹劾被判为:“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那时,昭帝宽恕,有诏勿劾。
1700883376
1700883377
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桮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不与寿王合。
1700883378
1700883379
张寿王又说: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桮育治《终始》说: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两者的数据不合。这是什么问题啦?他们都是指上元积年说的。
1700883380
1700883381
李锐《三统注术》注云:“三千六百二十九,以章岁除之,得一百九十一,适尽。其年至朔同日,故上文云:元凤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也。黄帝术上元辛卯至元凤四年甲辰积二百七十六万七十三算外,入天纪一千二百七十三年,入戊子蔀五十七年,是元凤四年直章首。宝等说:盖黄帝术也。于太初术元凤四年入甲子统二十七年,闰余十八,与此不合。”[26]张寿王说:上元积年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据三统历《世经》称殷术以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甲戌)为纪首。岁在甲戌上推1520年,岁在甲寅为元首;又上推4560年,岁又恢复甲寅。元凤三年到初元二年,为31年。殷术自上元到初元二年为6080年,由自上元至元凤三年为6049年,故言:六千余岁。[27]
1700883382
1700883383
寿王又移《帝王录》,舜、禹年岁不合人年。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寿王猥曰:安得五家历,又妄言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谓之乱世。劾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祥之辞,作祆言欲乱制度,不道。奏可。寿王候课,比三年下,终不服。再劾死,更赦勿劾,遂不更言,诽谤益甚,竟以下吏。
1700883384
1700883385
张寿王还引《帝王录》说:舜、禹的年岁不合他俩的在位年数。又说:化益(颜师古注:化益即伯益)代禹为天子,褒姒也可以为天子。这话是不符合于殷周间的经术的。张寿王治的是太史官的殷历,主张采用。因说:“安得五家历”;还批评:“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因此“阴阳不调,谓之乱世”。劾寿王吏八百石。理由是:当大夫的,穿着儒生服饰,却诵不祥之辞。祅言欲乱制度,是大逆不道的。昭帝准奏,判寿王监禁三年,寿王不服。再劾,几乎搞死,再赦勿劾。寿王坚持他的意见,诽谤益甚,又把他逮捕起来审问。
1700883386
1700883387
寿王批评太初历亏四分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他是根据殷历计算的。
1700883388
1700883389
太初元年丁丑,入殷术乙酉蔀二章章首。入蔀年19,积日235,闰余积日6939,大余39,小余705,即3/4。这年至朔同日。就太初历计算:太初元年丁丑在甲子统前,气朔无大余、无小余。这是因为太初历把这年作为历首实是虚构的。[28]从历学的角度说,张寿王提出采用殷历,批评太初历的历首实亏四分之三是有理由的,较为先进的。学术问题受到政治上的干扰,一时是难以说清楚的。
1700883390
1700883391
故历本之验在于天,自汉历初起,尽元凤六年,三十六岁,而是非坚定。
1700883392
1700883393
检验历法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自然现象。汉王朝自太初元年改历起,到元凤六年争论了三十六年是非才坚定下来。
1700883394
1700883395
“历本之验在于天”,这话是很正确的。但要看有权的人是怎样主持的?太初改历有权的人限于学术水平是做不到的。王锡阐在《推步交朔序》中批评《汉书·律历志》说:“历本之验在于天,斯言得之矣。然汉人之验天,安在哉?”改历争议,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到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只30年,李锐故说:“此当云三十岁,六字衍。”这事从汉兴到元凤六年断断续续争了132年,说是“是非坚定”,这是官家的话;真正的学术是非实际并未解决啊!
1700883396
1700883397
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其微妙,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1700883398
1700883399
到了汉成帝时,刘向总结六历,罗列是非,作《五纪论》。他的儿子刘歆,阐述它的微妙,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它推的法精密扼要,因此在这《律历志》中把它记述下来。
1700883400
1700883401
颜师古说:“自此以下,皆班氏所述刘歆之说也。”《汉书·刘歆传》说:刘歆“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三统历谱》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刘歆制订《三统历》,一方面步日月五星的运行,有其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又是在宣扬他的玄学思想的。
1700883402
1700883403
钱大昕《三统术衍》是自下文“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开始的。[29]
1700883404
[
上一页 ]
[ :1.7008833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