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4457
1700884458
1700884459
=140530 中法
1700884460
1700884461
1元4617年有1686360积日,有140530中积,为中日相与之率。以元法为中率,中法为日率,则:
1700884462
1700884463
1700884464
中日数,也为一中日的行度数;也为一中日分。半之为70265,称为气策。
1700884465
1700884466
10.释周天:
1700884467
1700884468
以章月乘月法235×2392=562120得周天。
1700884469
1700884470
1700884471
1700884472
1700884473
称为岁实,也即一个回归年、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古历回归年为岁周,恒星年称为天周。三统历历家早已觉察冬至点的移动,但岁周与天周不分,尚不知有岁差。晋成帝时虞喜把古代星宿位置和他当时的位置比较,发现位置不同。了解太阳的一周天非冬至的一周岁。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虞喜发现岁差,祖冲之、刘焯用它造历,恒星年和太阳年才有分别。姜岌曾说:三统以一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为斗分。岁实的余数,称为斗分。三统历测定周天,曾从牵牛起算,终于南斗二十六度之下。余数在斗,故称斗分(历家并以代称岁实;岁实历家因以斗分称之。有的历法余数在实、在牛,因以箕分、牛分代称岁实)。贾逵就说:太初历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但未计算入历,故与岁实及改历无涉。
1700884474
1700884475
周天是1统1539年中的积日;故以1539为年率,以562120为日率,从而得年、日相与之率。
1700884476
1700884477
11.释岁中:
1700884478
1700884479
以三统乘四时:3×4=12,得岁中。
1700884480
1700884481
1700884482
1700884483
1700884484
1700884485
1700884486
一岁积12中气。岁中即一岁中气12。12月12中气。阴历一年12月与阳历12月配合:采用19年7闰法调整,则每年必有闰余。如一年是月,每年多月,三年为月,即月。第三年就是闰年,有十三月,多闰余月。每年只有中气12,因此闰月以不逢中气为条件;所谓:“朔不得中,是谓闰月。”
1700884487
1700884488
12.释月周:
1700884489
1700884490
以章月加闰法:235+19=254,得月周。
1700884491
1700884492
1700884493
19年月行254周,故为一岁月行周数,也为一日月行平行度数。19年而余分尽,故称1章。
1700884494
1700884495
13.释朔望之会:
1700884496
1700884497
以参天数25、两地数30合并:3×25+2×30=135,得朔望之会。
1700884498
1700884499
三统历测定135有23食,即23交。以135食月为月率,23食为食率。求其相与之率为:
1700884500
1700884501
1700884502
1700884503
1700884504
上元之首合朔,日月如合璧。历135月而又合朔,称为朔望之会。这术在后汉四分历中仍沿用。
1700884505
1700884506
三统历测定135食月有23交,一年两交即为11.5交食年。
[
上一页 ]
[ :1.7008844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