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98623
1701098624
《梦溪笔谈》为笔记体裁,内含丰富的科学、技术文字。就光学而言,该书涉及油膜干涉色彩、衍射色彩、物体颜色及其透光之色、各种冷光(萤囊、腐烂鸭蛋发光,微生物发光与液态磷化氢的发光),总结了冷光本质“有火之用,无火之热”。特别是,在其对各种曲率的反射镜作出成像描写并解释中,首次对凹面镜的焦点与焦距作了记述:“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在光学上第一次提出了“格术”的物理概念,以此总括小孔与凹面镜成倒像的几何光路。这个概念对后来中国光学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1701098625
1701098626
自《墨经》之后,人们对小孔成像现象作了大量记载,对其成倒像的原因、物与像大小关系、小孔大小对像的影响等都有所分析。小孔成像还成了诗人笔下的佳句。萧梁朝学者沈约《咏月诗》写道:“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1701098627
1701098628
“圆影隙中来”正是对小孔成像的描写。“隙”是古代常用以描述小孔的用词,“圆影”是太阳的像。当太阳、佛塔、小孔与屏(墙壁)在一个恰当位置时,人们可在墙上看见远方佛塔的倒像。扬州东市塔影倒垂的“怪事”,从唐代段成式(约803~863年)记载以来,被宋元学者经常讨论,甚至吸引一些文人特意到扬州看塔之倒影。于是,宋朝末年宗室赵友钦作了一个大型光学实验,以检验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记载于赵友钦著作《革象新书》卷五《小隙光景》中。
1701098629
1701098630
实验在一个两层楼内进行。上层天花板上挂着活动影屏,可调节影屏的高度。下层分为两半室:一半置桌,桌上放光源,或不置桌,令光源置于地,从而加大光源与小孔距离;另一半作平台,使平台与桌面高等同。在这两层楼之间的楼板上开孔,其上可放置圆板,不同的圆板上开有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小孔(如图2.2所示)改变光源的强弱、形状与大小、改变小孔形状及大小,改变像距,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观察屏上像的大小、浓淡与形状。光源从几烛光到上千支烛光。赵友钦以此实验获得了小孔成像的诸多科学结论。诸如小孔时,像与光源形状同,光源强弱、物距与像距远近对像的浓淡之影响;大孔时,并无光源之像,而是如孔之形。相关的文字叙述充满几何意味,结论中得到光学中近似“照度”的概念。
1701098631
1701098632
1701098633
1701098634
1701098635
三、放大镜与潜望镜
1701098636
1701098637
这两种镜都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1701098638
1701098639
放大镜实际上就是一个凸透镜。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之内时,就可以看到一个放大的正立虚像。北宋晚期,刘跂(?~1117年)在其著《暇日记》中记述了侦刑官员在京城审讯囚犯时,遇不清的案牍卷宗便取出水精镜辨之。古代的微雕工艺品上刻有图画、诗词、甚至整卷佛经,其中“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其细若缕”(陶宗仪《辍耕录》卷五《雕刻精绝》)。如此之“鬼工”,若无放大镜的使用,是断乎不能的。
1701098640
1701098641
潜望镜是组合平面镜。汉代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组织编纂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述道:“高悬大镜,坐见四邻。”汉代高诱注曰:“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从形态上讲,这是一种开管式潜望镜,是近代潜望镜的雏形。北周庾信(513~581年)在其《咏镜诗》中对此亦有描述:“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1701098642
1701098643
四、透镜及复合透镜
1701098644
1701098645
中国传统的透镜是水晶透镜。玻璃透镜是西域传入的。水晶透镜又称“珠”,“水晶珠”。古代人也用它点火,而且有许多考古发掘的凸透镜。
1701098646
1701098647
南唐道士谭峭(生活于10世纪)珍藏有四种透镜,分别称之为“圭、珠、砥、盂”。在其著《化书》卷一《四镜》中描述了它们各自的成像:“圭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按此成像以几何光学知识推测,此四镜应分别为:平凸透镜(圭),双凸透镜(珠),平凹透镜(砥),凹凸透镜(盂)。谭峭是中世纪期间藏有透镜类型最多的人,并且对它们的成像一一作出了描述。
1701098648
1701098649
将不同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复合透镜。宋代人称谓的“鲫鱼杯”或“青华酒杯”就是其中之一。宋代何薳(生卒年不详)在其著《春渚纪闻》卷九叙述了鲫鱼杯。当杯内无水时,“鱼不复见。复酌水满中,须臾一鱼泛然而起。以手取之,终无形体可拘。”宋代一本佚名者所撰《真率笔记》也说:“关关赠俞本明以青华酒杯,酌酒辄有异香在内,或有桂花或梅或枣,视之宛然,取之若影。酒干亦不见矣。俞宝之。”
1701098650
1701098651
这种酒杯是这样制作的:在杯内底放入一枚小小凸透镜,并在其焦点内嵌入一小片类鱼、类花的小物件。当杯内盛上酒或水时,就可见嵌入物的放大的虚像(如图2.3所示)。因为盛水或酒后,水或酒本身成了一片平凹透镜。凸透镜与水相接的凸面,也即是水底的凹面。虚像是凸透镜与平凹透镜的组合效应。近年,商家在杯内嵌入明星小照片,举杯饮酒,则见明星在杯内微笑之,酒兴由是大发。孰不知此乃祖宗近千年前之作品矣。
1701098652
1701098653
1701098654
1701098655
1701098656
讲到透镜,中国古代有一项成就远在欧洲人之前,这就是冰透镜的发明。用冰块做成透镜,并用它对日取火,至晚为汉代人所知晓。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淮南万毕术》中说:“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值得注意的是,做冰透镜的冰块必须是天然冰。人造冰不能用,因其内有气泡。再则,造冰透镜方法极巧妙,不必刀削斧砍,只要将大金属壶装上温水,用它在冰块上压旋几转,一个大冰透镜立可做成。因为,传统的烧水用的壶,其底是个圆凹面。清代郑复光曾以此法造冰透镜。
1701098657
1701098658
五、透光镜之迷
1701098659
1701098660
“透光”镜,是青铜制造的平面镜。当其反射阳光时,反射光斑中显露出镜背文字与花纹。其魔幻如此,遂以为阳光穿过镜体,将镜背花纹一一映射,故称其为“透光镜”。
1701098661
1701098662
众所周知,除紫外光外,在紫外线以内的长光程光不能透过青铜物质。透光镜的奥秘,就在其表面并不平整,而是与其背面相同,故于反射光斑中见背面的文字及花纹图案。
1701098663
1701098664
如何制造透光镜使它能“透光”?
1701098665
1701098666
宋代沈括首次揭开其秘密。他认为镜背图案使镜体厚度不等。由是,铸镜过程中因热胀冷缩令镜体收缩率不同,故镜面隐隐有同背面相似花纹,人眼不识,以阳光照之则显。元代吾邱衍认为是在镜面以稍浊之铜填补铸成的。清代郑复光则认为,铸镜中因需刮磨表面令其平整,因之,令镜面产生了与镜背相同的纹迹。经过近年实验,这些方法都能做成透光镜。
1701098667
1701098668
据考古发现,早在战国和西汉时期已有透光镜。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北周庾信的《镜赋》:“镜乃照胆照心,难逢难值。镂五色之盘龙,刻千年之古字。山鸡看而独舞,海鸟见而孤鸣。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最后一句所描述的正是透光镜的效果。
1701098669
1701098670
此后,隋大业七至十三年间(611~617年),王度在《古镜记》中描述其镜“承日照之,则背上文墨尽入影内,纤毫无失”。
1701098671
1701098672
然而,“透光镜”三字出现于唐代,清代冯云鹏兄弟辑录的《金石索》中有一唐代八卦镜,镜背铭文有“透光宝镜”等字样。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世有透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透光镜在历史上颇多,制造并不困难。清代郑复光在其著《镜镜詅痴》(约1835年成书)中专辟一篇讲《透光镜》,并说:
[
上一页 ]
[ :1.7010986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