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8823e+09
1701098823
1701098824 这就是在厅堂和在室内分别置相同瑟的共振实验。后一句说的是泛音共振现象。《庄子》最早记下了弦线共振现象,并解释了共振成因:“音律同矣。”
1701098825
1701098826 唐代韦询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述了一个消除共振的故事:洛阳某僧因房中磬日夜自鸣,惧而成疾。他求术士解除而不得。某日,宫内太乐令曹绍夔得悉此事,笑对僧人说:“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次日酒足饭饱之后,曹从怀中出利锉,锉磬边数处而去,自此鸣声遂绝。僧喜并问曹所以然。曹答:“此磬与寺内钟律合,故击彼应此。”僧疾因而愈。这个故事被许多典籍辗转传抄。
1701098827
1701098828 固体(如地表面)传声过程中,如遇有空穴,即在穴内产生混响。利用这种固体传声的空穴效应,就可以造成“地听器”。例如在地面埋一陶瓮,人耳贴瓮而听,可探知远处敌军人马声。这个陶瓮成为最早的原始地听器。它是战国时期墨翟及其弟子最早发明并应用的军事装备。后来历代兵家也以此作为战场必需设备。行军中,将士们将空箭袋作枕,闻敌军动静,也是这个道理。蒙学课本《千家诗》中有宋张耒(1054~1114年)《夏日》诗:
1701098829
1701098830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1701098831
1701098832 蝶衣晒粉花枝干,蛛网添丝屋角晴。
1701098833
1701098834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1701098835
1701098836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701098837
1701098838 “嘈嘈虚枕纳溪声”就是对空穴效应的描述。沈括将这种效应正确地解释为“虚能纳声”。固体、液体传声比空气传声阻力小,而速度快。因此在湖泊中可以噪声捕鱼。几只船围成圈,同时以木棍敲打船舷(古人称此谓“鸣桹”),不久,鱼即翻漂水面。从汉迄清,渔人无不知晓此捕鱼法,历代文人亦和诗以颂。唐代皮日休(?~883年)《鸣桹》诗写道:
1701098839
1701098840 尽日平湖上,鸣桹乃动桨。
1701098841
1701098842 丁丁入波心,澄澈和清响。
1701098843
1701098844 鹭听独寂寞,鱼惊昧来往。
1701098845
1701098846 尽水无所逃,川中有钓党。
1701098847
1701098848 鉴此噪声捕鱼法,令鱼种灭绝。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已明令禁止。
1701098849
1701098850 然而,另一种捕鱼法值得提倡。利用去节竹筒,插入海底,耳贴竹筒一端,可闻水下鱼群活动声。尤以四五月间,黄花鱼汛到来之时,鱼群活动声有如“水下雷声”。至晚明代,江浙沿海渔民,以此方法捕鱼。明代田汝成(嘉靖五年,即1526年进士)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
1701098851
1701098852 杭人最重江鱼,鱼首有白石二枚,又名石首鱼。每岁盛夏,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若有神物驱押之者。渔人每以竹筒探深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之。
1701098853
1701098854 “石首鱼”即今日黄花鱼。竹筒探鱼,或可称为古代“声纳”。
1701098855
1701098856 三、青铜钟
1701098857
1701098858 中国是最早铸造青铜钟的文明古国。传统上,人们将钟分为铃、钟、镈、铙、钲、铎等名称。这是据其大小、用途而命名的。西方人统统称其为Bell(钟)。
1701098859
1701098860 在河南汤阴县白营村出土了公元前30世纪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铃。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出土了公元前25至21世纪最早的铜铃。商代铜铃(如动物装饰铃、玩具铃、军铃、乐铃等)大量出土。在安阳殷墟前后几次出土了编钟,它们具有一定音阶关系,可用以演奏音乐。西周时期编钟大发展,春秋至战国初,铸造编钟的技术达到了顶峰。曾侯乙编钟就是战国初的作品。
1701098861
1701098862 从考古发掘的钟来看,先秦时期,中国的青铜钟绝大部分是扁圆形体,即其横截面近似为椭圆。圆形钟极为罕见。然而,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曾出土属于约公元之前13世纪的圆形钟:铜贝和石榴花形钟(如图3.3所示)。可以说,椭圆形钟是中国传统,圆形钟是西方传统。西方音乐学家和科学史家说,钟的形态起源于植物的花果。石榴是汉代从西域传入的。难道三星堆的古铜钟是巴比伦文化向东传播的产物(向西传播影响到古希腊),抑或四川平原上早有石榴这种植物?
1701098863
1701098864
1701098865
1701098866
1701098867 一般地说,圆形钟是随佛教而入中国的。秦汉以降,梵钟、朝钟多为圆形。现藏北京大钟寺的大钟铸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达46吨(一说43.5吨),高5.9米,口外径3.3米,钟壁厚0.4米。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最完整、可敲击的大钟。据说,该钟是明永乐帝夺位事成、命其军师僧人姚广孝(1335~1418年)监造的。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还绘有铸造如此大钟的工艺流程图。就笔者所知,目前世界上大钟有如下几种:
1701098868
1701098869 17世纪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下令铸大钟,以纪念其扩张领土(反瑞典北方战争、俄土战争)、政教改革(东正教教长置于皇权下,教务由宗教会议管理,皇帝有权以敲钟直接与上帝通话)的功绩。该钟铸成于彼得卒后十年,即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据传钟180吨,实重202吨,高约6米。其钟舌系两条粗绳,每条绳25个壮汉才能拉动。三年后,钟体压断了悬挂支柱,摔落地上,半身陷入土中。其中一叶碎片2米高、11吨重。1836年,即掉落摔碎后百年,又从地上吊起,摆放在克里姆林宫,成为一个“死钟”供人欣赏。
1701098870
1701098871 据说,19世纪时缅甸曾铸造一口80吨重梵钟。此钟是否尚存,当时为何铸造,摆放何处,详情不明。
1701098872
[ 上一页 ]  [ :1.7010988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