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1910
1701101911
在简策上写字虽比刻镂金石要简便得多,但书写空间受到限制,尤其是在绘制图案方面更显得不能满足需要。大约从公元前六七世纪起,中国人就开始将缣帛用作书写材料。缣帛质轻而平滑,其尺幅大小可以随意剪裁,因而既可作为文字载体,又能解决在某些特殊用途方面因简牍的狭窄而带来的问题。
1701101912
1701101913
丝帛何时开始被用作书写材料,现已无从考证。1934年,从长沙一楚墓中发现一件帛书(“楚缯书”),宽47厘米,长38.7厘米,上有用毛笔醮黑墨书写的文字,字体扁平,与战国简书相近,据考证为战国时楚国之物〔6〕。战国时期的帛书在其他地方还有多处出土。秦汉以后的帛书则出土得更多。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大部分写在宽度为48厘米的整幅帛上,其余部分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出土时均已严重破损(如图1.4所示)。经修复、整理和考订,判明共有28件,计12万字。据考证,这批帛书的抄写年代,最早的一件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墓葬的下葬时间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7年)是其时间下限。大部分帛书的抄写年代应为汉高祖时期至汉文帝初年,即公元前2世纪初前后30年左右的时间〔7〕。
1701101914
1701101915
秦汉时期,简和缣帛并用,由于简的价格比较低廉,而且容易修改,故书写一些重要的文件往往以简为草稿,然后缮写在缣帛上成为定本。此外,缣帛幅面宽广,还常被用来绘制竹书的附图和其他图卷。
1701101916
1701101917
帛书的存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折叠后存放在袋囊或木盒中,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即是折叠后放在漆盒之中;二是卷在圆木或其他质料的轴上,成为帛卷。后来纸本书的卷轴形式也是由此延续下来的。从中国古代历朝史书目录也可以看出书写材料变迁的趋势:时代越后,用作简牍单位的“篇”字渐少,而用作帛、纸单位的“卷”字渐增。
1701101918
1701101919
缣帛用作书写材料,其性能显然比简牍优越。它不仅轻软便于携带,幅度可以“依书长短,随事截之”。〔8〕而且表面洁白、吸墨性能好,是十分理想的书写材料。直到造纸术相当发达的唐代,仍有人用绢写字;唐代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多为绢本而非纸本。但缣帛价格昂贵,很难普及和推广。
1701101920
1701101921
1701101922
1701101923
1701101924
6.用纸之前其他国家使用的书写材料
1701101925
1701101926
古代埃及人及世界其他一些民族把文字刻写在石碑上;古代亚述、巴比伦尼亚和中东一带则将文字刻在黏土坯上,再烧成硬砖;古罗马和欧洲其他民族的人将文字刻铸在黄铜、青铜、铅板等金属材料上;西方人还曾使用过木板书写纪事;这些都与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人使用过的纪事书写材料差不多。
1701101927
1701101928
1701101929
1701101930
1701101931
古代一些国家还使用过一些其他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是中国人未曾使用或没有普遍使用的。最著名的有以下几种:
1701101932
1701101933
一是动物皮。主要有羊皮纸(parchment)(如图1.5所示)和牛皮纸(vellum)。这些用羊皮和牛犊皮革加工而成的薄片,是西方国家在较长时期里使用的书写材料。
1701101934
1701101935
二是莎草片(papyrus)。尼罗河流域生长一种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Cyperus papyrus),埃及人取其茎,除去根部和顶部,将中间部分切成2英尺长的小段,用刀剖成两瓣,压扁;再将压扁的莎草秆分两层排在平板上,上下层垂直交错;滴上一些醋后,槌打至平,即制成所谓的莎草片。
1701101936
1701101937
三是树叶。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古时用棕榈树的阔叶写字,写好后在每叶上穿上两个孔,再用绳子将各片树叶连在一起。写在这种树叶上的佛经,唐代传入中国时,中国人称之为“贝叶经”。印度还曾在棕榈科的扇椰宽大的叶子上写字。将树叶作为书写材料也见于古代其他地区。
1701101938
1701101939
四是树皮毡。早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曾用树皮制作成的薄片写字作画。其制作方法是将剥下的树皮除去有色的外层表皮后,将内皮撕成一英寸宽的长条,放在锅中加草木灰煮沸。然后像制作莎草片那样,将煮过的树皮长条纵横交错地平铺在平板上,槌打成薄片,并在干燥后用石块砑磨光打。太平洋许多岛屿上的土著居民用树皮经捶打制作tapa或kapa,从原理和制作过程看,也属于树皮毡的范畴。
1701101940
1701101941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种书写材料虽然都能作为文字载体,有些在外形上像纸,有些还被冠以“纸”的名称,但从制作原理上看,它们都不是用打碎的纤维重新组合而成的纸。不过,这些书写材料的应用不断促进各民族文字的发展。文字的发展反过来又对书写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更好的书写材料纸张发明的基础。大约在纪元前后,中国人首先取得了突破。当时中国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简牍和缣帛,这两种材料虽然远远比金石等材料更适宜作为文字载体,但仍有很大缺陷。简牍笨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的是秦始皇亲政时,批阅的写在简牍上的奏章呈文往往重以石(每石120斤)计。这些呈文如果写在纸上,可能连一斤重的纸也用不完。缣帛昂贵,只有极少数豪富贵族才能使用得起,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造纸术应运而生。
1701101942
1701101943
二、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
1701101944
1701101945
1.造纸术的发明
1701101946
1701101947
造纸术初创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后汉书·蔡伦传》中如下记载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公元121年)发明的。
1701101948
1701101949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9〕
1701101950
1701101951
对此,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蔡伦之前就有纸,蔡伦只是精工于前人而已。如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下称:“汉兴,用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10〕
1701101952
1701101953
上述观点并没有引起许多人的重视,直到20世纪中国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一些被断代为蔡伦之前的古纸,如断代为西汉时期遗物的“罗布淖尔纸”、灞桥纸、金关纸、扶风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悬泉置纸等,局面才开始有所改观〔11〕。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造纸技艺开始于蔡伦之前,蔡伦首创了利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等原料造纸的方法,对造纸技术进行了革新,使纸的质量明显提高,因而在造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701101954
1701101955
2.造纸术的早期发展
1701101956
1701101957
在“蔡侯纸”问世以后不久,人们即开始用纸张写文书和书信。据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630年)卷一百零四称,东汉学者崔瑗(78~143年)在致其友葛龚(字元甫,73~143年)的信中写道:“今遣送《许子书》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意思是说,由于用不起素帛,只好用纸来写。又称,延笃答张奂书曰:“惟别三年,梦想忆念,向月有违,伯英来惠纸四张,读之反复,喜不可言。”伯英为张芝字,117~192年在世。
1701101958
1701101959
至东汉晚期,随着纸产地的逐渐扩大,造纸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山东东莱(今山东黄县)出现了一位造纸名家左伯(字子邑,165~226年)。张怀瓘《书断》说:“子邑尤行其妙”〔12〕,称赞左伯纸比蔡侯纸更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左伯纸大加称赞。如《箫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晖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又如《三辅决录》记载:“韦诞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13〕韦诞(179~253年)字仲将,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所制之墨,一点如漆,与张芝笔、左伯纸齐名。不难看出,纸张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笔、墨制作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
[
上一页 ]
[ :1.701101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