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3087
1701163088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701163089
1701163090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1701163091
1701163092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1701163093
1701163094
当人无可奈何的失去富贵、健康的时候,很容易觉得世上万物无常,没有能永远把握住的事。
1701163095
1701163096
佛教就认为,“万法无常”、“无我”,这才是世界的本质。
1701163097
1701163098
但是佛教发现,世人大都很愚蠢,看不出世界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起了“执著”心,固执的认为万法实有。
1701163099
1701163100
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作“法执”。
1701163101
1701163102
认为“我”实有,术语叫作“我执”。
1701163103
1701163104
人产生了“法执”和“我执”的念头,就会产生贪婪之心:
1701163105
1701163106
人见到一个宝贝,以为这东西是永恒存在的,自己拿到了就能永远拥有它了,因此就起了占有欲。这是“法执”的结果。
1701163107
1701163108
人以为自己是永恒不灭的,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享乐下去,因此无休无止的积累财物。这是“我执”的结果。
1701163109
1701163110
反过来,假如人能破除“我执”和“法执”之心,就能够消灭掉各种欲望。
1701163111
1701163112
比如,人都想获得心爱之物。但要意识到所有的事物终究会消失泯灭,多好的东西自己也只能暂时拥有,那么占有之心就淡了。
1701163113
1701163114
再比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生命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他也就不会再想着怎么去占有财富了。
1701163115
1701163116
佛教认为,人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欲望,所以才会痛苦。
1701163117
1701163118
所以人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学习佛教的理论,认识到“万法无常”的本质,破除了“我执”和“法执”之心。那么就消除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痛苦,也就解脱了。
1701163119
1701163120
我们普通人印象里的,和尚都讲究“四大皆空”啊、“六根清净”啊,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能娶妻、不能享乐、不能积蓄钱财等等,很辛苦。
1701163121
1701163122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觉得僧人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或者是通过忍受痛苦,来换取某种好报。
1701163123
1701163124
我们现在明白了背后的佛学理论,就不会这么想了。
1701163125
1701163126
从佛理上说,不是人们“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因为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虚妄不实的,欲望压根就是不该产生的。所以,僧人不是“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认为这世上本没有事物值得贪恋,所以摒弃欲望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1701163127
1701163128
五
1701163129
1701163130
佛教的两大基础理论我们只说了一条“万法缘起”,另一条也非常简单。我们先歇会,待会再说。
1701163131
1701163132
光看这一条理论,我们就能发现佛教有极强的逻辑性。“万法缘起”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的简单道理,但是就这么一路推理,我们最后得出了:
1701163133
1701163134
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1701163135
1701163136
万物和众生的本质是什么。
[
上一页 ]
[ :1.7011630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