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3287
1701163288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那道安完全可以到南方去。此时的南方由汉人建立的东晋帝国统治,战乱较少。
1701163289
1701163290
他为什么没去呢?
1701163291
1701163292
这是个颇为尴尬的话题。
1701163293
1701163294
道安非常重视传播佛教,即便是在游学期间也不断收徒,他身边逐渐积累起了多达500人的庞大僧团。
1701163295
1701163296
人多了当然好,可是,这500人该怎么解决经济问题呢?
1701163297
1701163298
从佛理上说,佛教把破除对物质的执著当作修行目标,强调一切财物乃至人自己都虚妄不实,不值得依恋。
1701163299
1701163300
但是要传教、要研究佛法总不能让自己饿死吧?僧人可以忍饥挨饿,吃穿差一点没关系。但条件再差,终究还是得有东西可吃有衣物可穿才行。佛学家研究佛法总需要看书点灯,写作总需要纸笔。更不用说建立寺庙这类大项目,就更需要钱了。
1701163301
1701163302
但是钱从哪来呢?
1701163303
1701163304
在印度,僧人不允许生产、经商,只能乞讨[2]。但这对道安僧团太不现实了。500人吃饭,就算特别省特别省,一人一天吃4两,一天也是200斤粮食。我们前面说过古代人口非常稀疏,再加上北方战乱不断,哪个村子能经得起他们这么吃?
1701163305
1701163306
中国的僧人不大遵守印度僧团不能积蓄财产的规定,道安的时候,有的中国寺庙已经拥有自己的庙产。寺院和地主一样,靠收取地租、甚至直接役使农奴来维持经济。然而道安在乱世中,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地租可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依赖豪强富族的供养。
1701163307
1701163308
为什么道安总在河北、河南跑呢?就是因为后赵帝国的首都邺城和道安的家乡都在这个地区。这里道安的声望最高,他一直都没有远离自己的根据地。
1701163309
1701163310
即便这样,生活还是很窘迫,僧团“山栖木食”,很是辛苦。当时有徒弟给道安送了一点“灯烛之费”,道安立刻喜形于色地夸奖他[3],可见一斑。
1701163311
1701163312
道安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对汉人兄弟。好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出身大家族,家境还算可以。坏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1701163313
1701163314
这对兄弟二十来岁,和道安一样也出身于世代学儒的汉人家庭。两兄弟很喜欢学习,熟读儒学和玄学。他们原计划并不是来找道安,而是想去南方投奔一位儒家学者,和他一起隐居。结果走到一半遇到战乱,路走不通了。正好听说道安在附近传法,这才来拜访。
1701163315
1701163316
也就是说,来者是两位立场坚定的儒生—听上去好像是来踢馆的吧?
1701163317
1701163318
然而逻辑的妙处就在于,无论你持什么立场,是否正误、水平高低只要一辩即知。两兄弟都是聪明人,听完道安说法后,立刻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佛家之外的学说,都是垃圾!
1701163319
1701163320
两个人立刻决定不南下了,就拜道安为师,一起出家。
1701163321
1701163322
其中的哥哥出家后法名“慧远”,成为道安最喜欢的弟子。
1701163323
1701163324
说到这里,您大概还以为我在讲一个历史的小插曲,无非是宣扬佛学高明,能以理服人之类。但假如您头脑快,也许能意识到一个问题:
1701163325
1701163326
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啊?
1701163327
1701163328
您或许会生气:前面不是都解释了一番佛学为什么好了吗?那慧远一听到佛法就出家了,这哪里有问题啊?
1701163329
1701163330
问题就在于: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出家?
1701163331
1701163332
研究佛学是个学术行为,你有本书,有个老师就可以研究了。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身为读者的您就对佛法感兴趣,可您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看这本书啊,完全可以以一个教外人士的姿态研究佛学嘛。
1701163333
1701163334
那么,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呢?
1701163335
1701163336
二
[
上一页 ]
[ :1.7011632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