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3713
1701163714
帮助鲁智深出家的赵员外家就是这么一户有钱人。在小说里他说:“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17],说的就是提前买度牒的事。
1701163715
1701163716
佛教的习俗是,人出家以后就要抛弃世俗的名字,重新起一个法名。
1701163717
1701163718
小说里,鲁智深完成受戒仪式之后,“首座呈将度牒上法座前请长老赐法名。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赐了法名,“长老赐名已罢,把度牒转将下来。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付与鲁智深收受。”[18]
1701163719
1701163720
说明张员外买的是一张空白的度牒,上面“法名”等栏是空着的。等鲁智深出家以后,再把他的身份都填上。此时鲁智深就是一个“合法”的出家人了。
1701163721
1701163722
顺便一说,大众对于僧人还有一个印象:觉得出家人的头顶都要烧两排小圆点儿—烧戒疤。
1701163723
1701163724
烧戒疤的习俗,并不是来自于印度,而是从中国元代开始的。因为那时只有汉族僧人要烧戒疤,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烧戒疤带有种族歧视的成分,是“带有一些侮辱性的标志”[19]。今天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陋习。全国佛教协会已经明文废止烧戒疤[20]。
1701163725
1701163726
另外,既然这个习俗是从元代才开始有的,那么在历史片里,唐宋时候的僧人,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头上都不应该有戒疤的。
1701163727
1701163728
五
1701163729
1701163730
了解了轮回说和佛教的出家制度之后,我们才算了解了佛教的全貌。
1701163731
1701163732
佛教不仅有严谨的学术理论,还具备完整的解脱方案。
1701163733
1701163734
前面说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
1701163735
1701163736
出家对这三学都有好处。
1701163737
1701163738
受戒是出家的核心标志,出家能通过集体生活,更好的帮助修行者守戒。
1701163739
1701163740
出家者可以过更有规律、更安静的生活,寺庙还常提供专门的场所和时间用来打坐,所以出家也有助于禅定。
1701163741
1701163742
出家能接近更多的佛学学者,接触更多的佛学资料,所以也有助于慧。
1701163743
1701163744
因此,出家虽然不是成佛的必经途径,却是佛教徒最好的修行方式。属于官方强烈推荐的那种。
1701163745
1701163746
所以慧远被道安的佛法折服之后,就不只满足于单纯的学习。而是要出家,以便更好的修行解脱。
1701163747
1701163748
慧远虽然家境尚可,但是没有办法彻底改变道安僧团的经济情况。《梁高僧传》说慧远出家以后“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连破僧衣都常常穿不上。生活条件很差。
1701163749
1701163750
但就算是这么艰苦的游学生活,也不能保证。
1701163751
1701163752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一个叫慕容复的角色,成天做着光复“大燕国”的梦。这个“大燕国”,就是在道安50多岁、慧远30多岁的时候崛起的。慕容氏在今天的东北、河北一带盘踞,纠集了一支大军打算征服中国。我们看中国地图,从河北南下,首要的目标就是道安僧团活动的河南、山西一代。
1701163753
1701163754
慕容氏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上战事不断。道安实在待不下去了,只能带着僧团离开了居住50年的北方,南下避难。
1701163755
1701163756
走到新野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队伍太庞大耗费太高、不易行动,也可能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佛教,道安决定分出一部分徒众去其他地方传教。
1701163757
1701163758
其实,道安要是真想分徒的话,在北方游学时候随时都可以分。所以此次决定,恐怕被迫的成分居多。在这窘迫的境地里,道安难免会回想自己的一生:既有自己和佛图澄被奉为国师的荣耀,又有因为战乱而过的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1701163759
1701163760
于是他发出了感叹:
1701163761
1701163762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
上一页 ]
[ :1.7011637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