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5011e+09
1701165011
1701165012 同时根据“因果报应”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佛教提倡人做好事不做坏事。
1701165013
1701165014 那么道生就说了,善业也是业,我们的目标是不造业,那么不仅不能做恶事,善事也不能做啊。我们做了善事,因此产生的善报会让我们继续轮回,不就没达到修行的目的了么?也就是说,做善事会影响我们解脱啊!
1701165015
1701165016 这个结论还可以从更根本的角度讨论。
1701165017
1701165018 我们说了,佛性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而“善”和“恶”也是理性概念,所以佛性就不应该有善恶之分。假如我们刻意划分善恶,刻意去做善事,这也是一种执著了。
1701165019
1701165020 信佛不能做善事!这可是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了。
1701165021
1701165022 我们讲,佛教的两大理论一个是因缘,一个是轮回。根据因缘说,佛教讲因果报应,教诲人们要行善去恶。通过轮回说,佛教更是把因果报应推广到了前生来世,告诫众人报应不爽。这两大理论全是督促人要向善。也正是因为重视道德,佛教才能被传统社会接受。虽然佛教和儒学格格不入,但统治者会想,好歹佛教还是叫百姓行善的嘛。
1701165023
1701165024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毫无问题的结论,竟然被佛教本身的理论给推翻了!
1701165025
1701165026 而且这个善不受报的理论和大乘佛教还是矛盾的。
1701165027
1701165028 发大慈大悲之心、不仅度己还要度人,这是大乘和小乘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大乘给“菩萨行”定下的规章中,第一条就是“布施”,要求修行者多帮助别人。
1701165029
1701165030 但按照道生的思路,我们就会提问:
1701165031
1701165032 佛和菩萨普度众生,这行善布施的行为,是造业吗?那佛和菩萨还能跳出六道轮回吗?
1701165033
1701165034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得多说几句。
1701165035
1701165036 宋朝人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1701165037
1701165038 唐朝有个很有名的禅师叫作百丈怀海。有一天有一个老人来拜访他。
1701165039
1701165040 老人对百丈怀海说,我多年以前住在此山中,有学生问我:“修行得道的人(大修行人)还会承受因果报应吗?”我回答说:“不会(不落因果)!”结果说完以后,我就受惩罚当了五百年的野狐。我今天来就想问问您:修行得道的人还会承受因果报应吗?
1701165041
1701165042 百丈怀海回答:“不昧因果!”老人听了这话,大彻大悟。告诉百丈怀海说,我已经摆脱野狐的身份了。
1701165043
1701165044 这个故事是“野狐禅”一词的由来。后来人们用这个词形容那些没掌握佛教真意的外道修行者。季羡林先生在谈论佛教的时候,就经常用“野狐禅”来自谦。
1701165045
1701165046 百丈怀海“不昧因果”这个回答的意思是说:修行得道的人还是会承受因果报应的,只不过他们能知晓自己所受报应的由来,坦然接受。
1701165047
1701165048 后来的佛学家们,经常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就算是佛、菩萨也是要承受因果报应的。他们不能“不落因果”,他们只能“不昧因果”。
1701165049
1701165050 但问题是,按照佛教的神学体系,佛和菩萨都已经超越了轮回。那么,为什么佛和菩萨造业(比如在人间做善事)也不会再进入轮回呢?
1701165051
1701165052 一般的解释是,佛和菩萨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以普度众生为出发点,因此所做的业是“清净业”,成就的果是“清净佛果”,和凡人那种能导致轮回的果是不一样的。或者干脆说,“清净业”是不产生果报的。
1701165053
1701165054 这说法看上去似乎有狡辩的意味。为什么“清净业”就和一般的业不一样呢?佛和菩萨的行为也会对这个世界产生种种影响,为什么就不算是业呢?这不还是像前面那个“野狐禅”的故事,变相的在说佛和菩萨“不落因果”吗?
1701165055
1701165056 其实这些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1701165057
1701165058 我们来看这个问题:
1701165059
1701165060 假如有一个信佛的人把食肉的鱼放到河里放生了。这些鱼到河里把其他小鱼小虾给吃掉了。那么就有人问了,你放生导致了鱼虾被吃,那你这种放生算不算杀生?你是不是造了严重的杀业?
[ 上一页 ]  [ :1.7011650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