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5061e+09
1701165061
1701165062 一言以蔽之,假如我们出于好心做事,但得到了坏结果,这算是造善业呢,还是造恶业呢?
1701165063
1701165064 佛教的回答是:算造善业。
1701165065
1701165066 造业的性质是由当事人的心态决定的。只要是出于好心,那么就算无意中造了恶果,这个业主要还是属于善的。
1701165067
1701165068 这个观点我们很好理解。你想,人哪怕走几步路,都可能踩死无数蝼蚁。我们所做的任何事,哪怕只是导致另一个人走两步,都可能间接引起杀生的结果。如果这间接的恶业也算在我们的头上,那就太恐怖了。为了避免造恶业,修行者就必须任何话都不能说、任何事都不能做了。
1701165069
1701165070 再比如,违心的造业怎么算呢?假如有个坏人把僧人绑起来了,逼他喝酒吃肉,这会不会让这僧人受恶报呢?假如这样也会受恶报的话,那想破坏佛教的坏人就太方便了。他们只要把僧人们通通抓起来,用强迫的手段逼迫他们犯戒,那这些僧人就算内心再虔诚、事后再修行也不能完全弥补过错—因为善恶业不能相抵,吃肉喝酒的恶业还是得自己承受啊。那这些僧人将来都会受恶报,可能不再转生成人,他们修行的速度也就都大大减慢了。
1701165071
1701165072 这听上去不太合理吧?
1701165073
1701165074 所以,以善心无意做恶事,不应当受百分之百的恶报。
1701165075
1701165076 我们后面会讲到的佛经《瑜伽师地论》里特别列出了十种业,叫作“不增长业”。意思是这十种业是不会受报的。具体这十种业,大都指的是人做业时是无心的,是不故意的[3]。《法苑珠林》也引《正法念经》,讲有五种杀业,“虽杀无罪”。这五种杀业也大多是无心所犯的,比如不小心杀害虫蚁[4]。
1701165077
1701165078 同样的道理,以恶心做善事,显然也不能受百分之百的善报。
1701165079
1701165080 比如,礼佛的行为当然属于善业,这在佛门叫作“功德”。可同样是拜佛,有的人拜佛祈求世界和平,有的人祈求自己能多干点坏事,这两个人拜佛的功德能一样吗?《成实论》就举了这个例子,然后说,虽然三个人客观上的行为是相同的,但因为内心的想法不同,所以受到的报应也是不同的[5]。
1701165081
1701165082 所以《法苑珠林》说:“然三业之本,以心为源。”意思是,业的性质主要是由造业者的心态动机来决定的。
1701165083
1701165084 这么一想,佛和菩萨都已经不再“无明”,不再产生世俗人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和普通人完全不同,自然所造的业也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说佛和菩萨普度众生的行为不算造业,或者说所造的是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清净业”,这个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了。
1701165085
1701165086 还有一个侧面的论据。
1701165087
1701165088 《大品般若经》里有个“十八不共法”的说法。
1701165089
1701165090 “十八不共法”,说的是佛和菩萨有十八种和其他果位不同的特点。其中有一个不共法叫作“欲无减”,就是说佛和菩萨有大慈大悲之心,愿意普度众生,“心无厌足”。
1701165091
1701165092 我们想,佛教是反对欲望的,认为欲望是导致终生轮回的原因。然而“十八不共法”里明确说,佛和菩萨有拯救众生的“欲望”。这潜台词也就是在说,佛和菩萨的欲望和众生的欲望有本质的不同。
1701165093
1701165094 那么,由这种特殊的欲望产生的行为,也就和大众的行为有本质的不同了。所以“清净业”的说法也就可以成立了。
1701165095
1701165096 可是,我们是凡人啊,我们出于善念做的善业不属于“不增长业”,是会得到善报的。那么普通人行善和佛、菩萨做的“清净业”就不是一回事,“善不受报”的理论就依旧成立。
1701165097
1701165098 按照“善不受报”的说法,似乎我们在当凡人的时候应该不做包括善事在内的任何事。等当了菩萨、佛,有了大智慧以后,才能再做“清净业”普度众生。
1701165099
1701165100 这种说法感觉很怪。似乎是在说,我们忍着不做好事,是为了获得以后能尽情做好事的资格。
1701165101
1701165102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
1701165103
1701165104 既然业的本质是由造业者的内心决定的,那么假如我在造此业的时候内心接近于佛和菩萨,换句话说,当内心接近于佛性的时候,我们有了“清净心”,那么我所造的业也就应该是“清净业”了。
1701165105
1701165106 这个结论听上去仍旧有些勉强,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
1701165107
1701165108 有些人出于坏的动机做好事该怎么算呢?比如给僧人捐钱,这种布施行为在佛教里有很大的功德。但假如有个坏人,干了很多坏事,他并不是忏悔自己的恶行,而是出于害怕下地狱,于是到庙里捐了很多钱。因为他没真心悔过,所以等他安心了,走出庙以后,他还打算继续做恶事。那他能不能得到布施的果报呢?
1701165109
1701165110 佛教说善恶报不能相抵,那么没错,这人布施也不能抵消自己所做坏事的恶报。可反过来,他布施所得的善报是不是也能保留呢?这和佛教教义并不违背。但这么看来,好像寺庙成了开超市的一样,把各种善报都摆在架子上:上天界多少多少钱,转生为人多少多少钱,你掏钱布施就是善行,就能买走相应的善报。
[ 上一页 ]  [ :1.7011650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