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6711e+09
1701166711
1701166712 [17] 十世隔法异成门。
1701166713
1701166714 [18] 广狭自在无碍门。
1701166715
1701166716 [19] 李通玄《新华严经论》:“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1701166717
1701166718 [20]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天台宗》:“三千名目当然不能拘拘于数量,只可看作形容整体宇宙之辞。”
1701166719
1701166720 [21] 实叉难陀译《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等等。《华严经》中类似的文字极多,不一一引了。
1701166721
1701166722 [2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19到第120页:“顺便应当提到的是,现在宗教史中关于佛教宗派的习惯性叙述,常常是依据佛教徒自己党同伐异的‘教相判释’而在事后追溯的结果,它总是把各种宗派的门墙划得太清,以至于后来的阅读者总会以为当时佛教徒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派系上一开始就像汉界楚河那么清楚,仿佛井水不犯河水。其实,如果依据各种文献重新构拟当时的情景和语境,我觉得当时佛教徒心目中,彼此之间的分别,倒不如用唐代人自己的名称‘法师’、‘律师’和‘禅师’来得清楚:主要倾向是翻译和解释经典义理的被唤作法师,以授戒习律,监督世俗信仰者的伦理与佛教徒的行为为己任的是律师,而禅师则以禅定与体验心灵为深入佛教信仰的主要途径。”
1701166723
1701166724
1701166725
1701166726
1701166727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1701162187]
1701166728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十 放下屠刀就能成佛?
1701166729
1701166730
1701166731
1701166732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所学的:
1701166733
1701166734 中观学说的是,佛性(也就是事物的本质“空”)超越了一切理性概念。语言也属于理性概念,所以“空”是不能用语言正面描述的,只能用不断否定的形式描述“空”,例子就是“八不中道”。
1701166735
1701166736 天台和华严讨论的是,空间和时间概念也属于我们理性的产物,所以“空”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那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天台和华严试着用语言描述了一下。
1701166737
1701166738 复习完毕。
1701166739
1701166740 我们上一章只讲了天台和华严的教义,并没有说两宗的修行方式。这是因为两宗虽然在理论上语出惊人,但是在具体的修行方式上还很传统。所坚持的方法仍旧是传统的“戒、定、慧”三学。修行者还是要日夜辛苦攻读佛经、研究义理、多行善事、打坐参禅。就算经历了漫长刻苦的努力,也不敢有哪个修行者站出来号称“我修行完满了!”
1701166741
1701166742 这当然很好理解。仅仅从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来看,人已经活了无数世,种下了无数业,这些业不消,就不能跳出轮回。光要消掉这些业,恐怕就需要极多世的努力,仅仅是一辈子的修行,怎么可能就完满呢?
1701166743
1701166744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只是来到我们世界普度众生的众佛之中的一个。释迦牟尼之前和之后都还有无数的佛。
1701166745
1701166746 不过,同一个世界里同时只能有一位佛。释迦牟尼涅槃后就离开我们这个世界了,下一位来到我们世界的佛是弥勒佛,还要等56亿年才会来。由此可见,佛和佛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中间的间隔时间是极长的。
1701166747
1701166748 佛经中有个故事,说佛陀见到了一只蚂蚁,对学生们说,这只蚂蚁修行了七世佛,还没有脱离蚂蚁身呢。我们想,两世佛之间距离的时间都要56亿年,七世佛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长了。这只蚂蚁修行了这么长时间还仍旧只是蚂蚁。
1701166749
1701166750 可想而知,修行成佛需要多么长的时间了。
1701166751
1701166752 这是佛教的传统观点。
1701166753
1701166754 但是,我们不是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了吗?
1701166755
1701166756 既然破除了空间概念,那么,众生和佛之间为什么还会有“距离”?
1701166757
1701166758 既然破除了时间概念,那么,修行为什么还会需要“时间”?
1701166759
1701166760 既然事物之间的种种区别是人妄想的结果,那么,众生和佛之间为什么还会有“区别”?
[ 上一页 ]  [ :1.7011667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