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7257
1701167258
问:“如何是古佛心?”赵州答:“镇州萝卜重三斤。”[58]
1701167259
1701167260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59]
1701167261
1701167262
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祗对?”赵州答:“盐贵米贱。”[60]
1701167263
1701167264
问:“如何是道?”赵州答:“墙外底。”问:“不问这个。”赵州反问:“问什么道?”问:“大道。”赵州答:“大道通长安。”[61]
1701167265
1701167266
有些禅宗研究者认为,这些回答都有特别的含义。要逐字逐句的认真分析其中的意思。比如有人问:“如何是佛?”洞山守初答:“麻三斤。”[62]就有日本的佛学家考证说,古时候做一件袈裟需要三斤麻,所以“麻三斤”指的就是袈裟。袈裟又代表了什么云云。
1701167267
1701167268
这么说的确有趣,但如果真照这种方法去一一分析的话,很多公案是分析不通的。比如“镇州萝卜重三斤”,你说镇州萝卜多重和古佛心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砖瓦草木皆有佛性的话,那镇州萝卜不管是多重它也有佛性呀。赵州这回答难道是说,这萝卜要是不够三斤重,就不是古佛心了?又或者说,当我们认为所有镇州萝卜都重三斤的时候,就能够领悟到古佛心了?怎么说都说不通。
1701167269
1701167270
再说,假如洞山守初的“麻三斤”真的指的是“袈裟”的话,为什么他不直说“袈裟”两个字呢?他这不是故弄玄虚吗?他这还算是传道的老师吗,他这不是耍弄人吗?
1701167271
1701167272
实际上您要是浏览一遍公案里禅师们千奇百怪的回答,您就会觉得从字面上去一一考证其中的微言大义,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我们就光挑禅师们对同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法大意”的不同回答。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统计,您不用细看了,光看一个气势就行:
1701167273
1701167274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华光范答:“验。”[63]
1701167275
1701167276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栖贤慧圆答:“好。”[64]
1701167277
1701167278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曹山本寂答:“填沟塞壑。”[65]
1701167279
1701167280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归宗澹权答:“三枷五棒。”[66]
1701167281
1701167282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招庆道匡答:“七颠八倒。”[67]
1701167283
1701167284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报恩行崇答:“碓捣磨磨。”[68]
1701167285
1701167286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天竺义澄答:“寒暑相催。”[69]
1701167287
1701167288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门文偃答:“来锋有路。”[70]
1701167289
1701167290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智门光祚答:“祥云五色。”[71]
1701167291
1701167292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杨岐会答:“水底按葫芦。”[72]
1701167293
1701167294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资寿捷答:“铁牛生石卵。”[73]
1701167295
1701167296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门文偃答:“春来草自青。”[74]
1701167297
1701167298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门文偃答:“面南看北斗。”[75]
1701167299
1701167300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门文偃答:“一佛二菩萨。”[76]
1701167301
1701167302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白龙道希答:“汝早礼三拜。”[77]
1701167303
1701167304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报恩怀岳答:“两口无一舌。”[78]
1701167305
1701167306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湘潭明照答:“百惑谩劳神。”[79]
[
上一页 ]
[ :1.7011672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