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757e+09
1701167570 因果报应的问题还可以放一边,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发明检测因果报应的机器,禅师的支持者们大可以号称,那些狂放不羁的禅师最后都顿悟成佛了,我们也无法考察。行,那就先不争论了。
1701167571
1701167572 但还有个问题,上述禅师们可以随便纵欲,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禅宗僧人都可以借着禅机的名义,随便纵欲,把戒律扔在一边了?
1701167573
1701167574 辩解者或许会说:上述那些惊世骇俗的行为,只有已经领悟了佛法的高僧大德才能去做,一般人是不能去模仿的。
1701167575
1701167576 但问题是:根据什么来判定谁是高僧大德,谁是普通人?
1701167577
1701167578 难道高僧大德在历史上只能出现那么几个吗?参禅的后辈就不能再成为“高僧大德”,拥有任意解释戒律的资格了吗?
1701167579
1701167580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录了一段明朝的故事,说有个书生路过一座寺庙,见到寺庙四壁画的全是《西厢记》。我们都知道,《西厢记》讲的是儿女情长的故事,连林黛玉都说是“淫词艳曲”,在那个时代是很不成体统的。
1701167581
1701167582 于是这个书生就问庙里的和尚:“庙里怎么能画这种东西呢?”
1701167583
1701167584 老和尚回答:“老僧从中悟禅。”
1701167585
1701167586 书生不理解:“这从哪儿悟啊?”
1701167587
1701167588 老和尚回答:“从‘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127]
1701167589
1701167590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西厢记》里一句很受人欢迎的词,说的是张生见了崔莺莺以后情迷心窍,茶饭不思,对崔莺莺的“临去秋波那一转”始终念念不忘。
1701167591
1701167592 老和尚选这句回答,似乎是故意说:你不是认为我不应该画爱情故事吗?我还偏偏就从这最迷人的一幕上悟的禅!
1701167593
1701167594 从禅宗上来说,这么悟没有问题。但是,这位老僧并没有留下名字,想来也不是有名的僧人。那么当定力不深的僧人以参禅的名义不守戒律的时候,又有什么能拦得住他们呢?
1701167595
1701167596 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在说“恶取空”的问题。
1701167597
1701167598 “八不中道”要我们破除所有的理性概念,认为一切基于理性的概念都是错的。从这个观点上看,寺庙中的佛像并不是佛的真实形象,只是为了无明的信众能感受佛性而幻化出来的幻象。佛经只是佛祖为了教诲众生的方便说法,只是大众领悟佛性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佛经本身的文字也都是幻象,最后也都应该破除。—以上种种结论,我们都能接受。反正佛性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不用破除。在肯定佛性的前提下,我们去破除佛像、佛经、出家、礼拜、坐禅,这些都可以接受。
1701167599
1701167600 但戒律怎么办?
1701167601
1701167602 因果报应怎么办?
1701167603
1701167604 戒律也是由文字组成的,也是用理性来表示的,那戒律还该不该守?
1701167605
1701167606 五逆重罪中有杀父母罪。那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亲情关系,算不算理性的产物?假如破除了时间概念,父母和儿女之间没有时间先后关系,又哪来生养和被生养的关系?
1701167607
1701167608 在大乘五逆罪中,还有破坏佛教寺庙、佛像;不信经文;杀害出家人,或者妨碍出家人修行等罪。但要按禅宗说的,说一切修行行为都是成佛的阻碍,都应该破除,那何来寺庙、佛像、经文和出家一说?又为什么不能破坏它们?
1701167609
1701167610 大乘五逆罪中还有不信因果一罪。可要是认为上述种种罪都不成立,可以随意违反,那不就等于不信因果了吗?
1701167611
1701167612 马祖道一说:“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128]说佛性超越了善恶。这当然是对的。“善”和“恶”本来就属于理性概念。禅宗中更有“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129]这样的话,直接否认“善”和“恶”。这也没错。
1701167613
1701167614 可是,这不就意味着人的一切行为都不算是恶行了么?
1701167615
1701167616 《大宝积经》里记录了一则故事。
1701167617
1701167618 说有五百位菩萨,已经证到了一定的果位,拥有了“五神通”。所谓“神通”,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超能力。其中有一种神通,可以看到前世的种种因果。
1701167619
[ 上一页 ]  [ :1.701167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