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443
1701168444
然而,当禅宗认为不需要依赖佛经、认为任意行为都可以参禅后,一切都控制不住了。
1701168445
1701168446
最简单的融合方式,是机械的比附。
1701168447
1701168448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这叫作“五常”。就是“三纲五常”中的那个“五常”。
1701168449
1701168450
佛教有五条最基本的戒律,叫作“五戒”,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1701168451
1701168452
道教中还有“金、木、水、火、土”,“五行”。
1701168453
1701168454
就有人把这“五常”、“五戒”和“五行”一一比附。比如说佛教的“不杀生”就等于儒家的“仁”,你对别的生物有仁爱之心,自然就不忍杀生了。“仁”又属于“五行”中的什么,等等。以此来论证儒、佛、道的根本道理都是相通的[25]。
1701168455
1701168456
这么比附当然很牵强。
1701168457
1701168458
比如“五戒”的每一戒都可以属于“礼”—一个守儒家之礼的人怎么可能去犯五戒里的那些错误呢?
1701168459
1701168460
也可以说“五戒”都属于“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了儒家和佛家的道理,怎么可能为了眼前小利去犯五戒那些大错呢?都说得通。
1701168461
1701168462
而且佛教有自己的元素观,认为组成世界的元素有四种:“地、水、火、风”,称为“四大”。明显和“五行”说的不一样。
1701168463
1701168464
虽然把“五常”、“五戒”和“五行”比附在一起很牵强,但是中国人还乐于此道。除了这三种外,还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酸甜苦辣咸五种颜色、五脏六腑的五脏、乐谱里的五音等全都比附上了。
1701168465
1701168466
光比附还不够。
1701168467
1701168468
前面说了,禅宗僧人不拒绝当一个儒生。所以禅宗以后的汉族僧人们,开始倡导学习儒家知识。
1701168469
1701168470
西林和尚说僧人应该:“以禅教为本业,然欲通文义,识忠孝大节,须先从儒入。”[26]
1701168471
1701168472
—说要想学禅,先得学儒。
1701168473
1701168474
前面说过,佛教缺乏识字的入门教材,要想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就得先学儒学。所以西林和尚这么说没什么问题。
1701168475
1701168476
孤山智圆说,没有儒家就没有稳定的社会,没有稳定的社会,我们怎么能安心学习佛法呢?所以应该“修身以儒,治心以释”[27]。
1701168477
1701168478
以上还是在说,儒学是佛学的基础,相比之下,佛学还是更高一级的。
1701168479
1701168480
但很快就有人说,儒、佛、道各有各的用处,都好。
1701168481
1701168482
就像雍正说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三教就如同三个学科,互不矛盾,都应该学[28]。
1701168483
1701168484
憨山德清说,“为学有三要”,儒、道、佛,“缺一则偏”[29]。
1701168485
1701168486
—三教都必须学,缺一个都不行。
1701168487
1701168488
话说到这里已经有点过分了。
1701168489
1701168490
说三教各有优势的意思是,佛道儒可以并行不悖,都能存在,学哪个是你的自由。
1701168491
1701168492
但憨山德清的意思是,僧人必须学儒、学道,不学不行。儒、道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了。
[
上一页 ]
[ :1.7011684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