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8723e+09
1701168723
1701168724 中国的领土面积远比欧洲小国要大,但古代的运输能力却没有相应增加。要喂养140万人,需要极为广大的土地上的产出。这些产出,要经过崇山峻岭的长距离运输,才能送到首都。
1701168725
1701168726 因为运输的速度太慢,所以古代运输粮食的损耗非常大。一车粮食走上几个月,车上绝大部分的粮食都被运输人员吃了,能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要供养能镇得住全国的中央军,就意味着全国有大量的粮食和人力,都被浪费在运送粮食的途中。
1701168727
1701168728 在古代,粮食就是一切。有粮食就有人口,有人口就有生产力,就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粮食充足,就能进入人口不断繁衍的良性循环。一旦粮食不够用,就会造成饥荒、叛乱、兵变、军队打不过外族。古代百姓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好端端的把那么多粮食都白白浪费在路上,是不现实的。
1701168729
1701168730 但这个问题不是无解的。有一个解决办法:漕运。
1701168731
1701168732 漕运利用水流的便利,可以用很少的人、很少的时间运送沉重的物资,相当于是古代的铁路。有了漕运的低成本运输,减少了粮食在运输上的浪费,大规模的中央军才得以建立。
1701168733
1701168734 也可以这么说,因为漕运运输成本低,所以朝廷可以把地方的粮食都搜刮集中起来,让地方没有多余的财产,也就等于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避免类似唐朝地方武装割据的情况。
1701168735
1701168736 漕运的办法不错。
1701168737
1701168738 但漕运的前提是必须有河啊。
1701168739
1701168740 而且首都必须在漕运网络的中心,这样,四通八达的运河就可以像伸向地方的血脉一样,不断吸取地方的经济,源源不断的供给朝廷。
1701168741
1701168742 这样的漕运中心,在中国有一个,就是汴梁,今天的开封市。汴梁是当时漕运交通的枢纽,掌握着全国漕运的命脉。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就有很多王朝定都汴梁。
1701168743
1701168744 宋帝国要在首都附近驻扎数量庞大的禁军,也只能定都汴梁。
1701168745
1701168746 然而这个选择,已经为宋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701168747
1701168748
1701168749
1701168750 汴梁作为首都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它交通便利,也就意味着不利于防守。
1701168751
1701168752 汴梁周围都是平原,北面除了黄河,基本无险可守。
1701168753
1701168754 当然,宋朝人也不是傻子。宋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赵匡胤就曾经考虑,要把首都迁到更容易防守的洛阳。但是那时宋帝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南方还没有平定,燕云十六州还没有收回来,太原也没有收复。所以赵匡胤还没顾得上考虑迁都的事情。
1701168755
1701168756 在还没完成这一切的时候,赵匡胤突然去世了。
1701168757
1701168758 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
1701168759
1701168760 赵匡胤的死因有很多疑点,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是赵光义谋杀了他。
1701168761
1701168762 到底是不是赵光义谋杀,这件事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继承习惯,赵匡胤有一个比赵光义更合法的继承人: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他是对赵光义威胁最大的皇位竞争者。
1701168763
1701168764 这事和汴梁有什么关系呢?
1701168765
1701168766 在继承皇位之前,赵光义是汴梁市市长。
1701168767
1701168768 赵德芳的岳父,是洛阳市市长(河南知府)。
1701168769
1701168770 显然,皇位不稳的赵光义必须把首都安排在自己的地盘里。
1701168771
1701168772 因此,不管汴梁是不是容易防守,由赵光义统治的宋帝国,必须定都在汴梁了。
[ 上一页 ]  [ :1.7011687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