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957
1701168958
当然,以我们今天的价值观看,儒家礼教还是禁锢人性了。
1701168959
1701168960
但是,光摒弃浊气还不够。
1701168961
1701168962
禁欲是消极的行为,顶多让人不违反礼教,但还不能指导人主动做什么。
1701168963
1701168964
比如说孔子那样的儒家圣人。孔子不仅仅是不纵欲,他还有智慧,留下了《论语》等儒家经典来指导别人。
1701168965
1701168966
这个《论语》中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能不能也像孔子那样拥有伟大的思想呢?
1701168967
1701168968
朱熹认为,孔子伟大,是因为孔子了解了“理”。
1701168969
1701168970
因为“理”是终极真理,所以根据孔子思想总结出的《论语》成为了传世的伟大著作。
1701168971
1701168972
如果我们也了解了“理”,我们就可以像孔子那样为这个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就能成为儒家的“圣人”了。
1701168973
1701168974
那么,我们该怎么了解“理”呢?
1701168975
1701168976
因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我们通过研究身边的小事物,就可以发现“理”。朱熹管我们对个别事物的研究,叫作“格物”[10]。
1701168977
1701168978
那么我们只格一个物,是不是就可以发现终极真理了呢?
1701168979
1701168980
可以的。
1701168981
1701168982
这里就和物理学不同了。我们研究物理学,用的是归纳的方法。就是说,我们观察很多很多的物理现象,然后去想想有没有什么统一的道理可以概括所有的现象。这个统一的道理,就是我们的物理定律。如果我们只观察一个事物,就不能得到有用的物理规律,或者说,只有极小的概率才能蒙上。
1701168983
1701168984
但是朱熹认为,通过研究单一的物体来发现“理”是可以的。
1701168985
1701168986
我们对朱熹的格物说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以为朱熹是在号召人们格掉天下所有的事物,格来格去永远也格不完[11]。
1701168987
1701168988
其实不是这样,朱熹明确说,格物不是要格掉所有事物。既然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终极真理,那么理论上,你只要能“穷尽”一个事物的“理”,你就能“可推而无不通也”,你就可以获得终极真理了[12]。
1701168989
1701168990
但是所谓“穷尽”,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就像普通人不能轻易成为圣人一样,普通人也很难随随便便在通过一件事物就能发现终极真理[13]。
1701168991
1701168992
但好在每一个事物都拥有“理”,那么我们就不用非在一个事物上格[14],我们可以随便格,见到什么就格[15],日常生活也可以格[16],觉得什么容易就格什么[17]。
1701168993
1701168994
格到什么时候呢?
1701168995
1701168996
格到有一天,你就突然间发现自己什么都明白了,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道理,你就完成目标了[18]。
1701168997
1701168998
以上这些内容您没有看明白也没有关系。
1701168999
1701169000
我们可以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理学:
1701169001
1701169002
理学的“理”就是佛学“佛性”、道家“道”的大致翻版。“理”是终极真理,遍布于所有事物中,不能用理性语言直接描述。我们想要认识到“理”,可以从万事万物中慢慢领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瞬间领悟到“理”,也就是领悟到世间万物的真理了。
1701169003
1701169004
我们不用太认真研究理学,因为在经过了佛学的学习后,我们不难发现理学有大量和佛学类似的地方。
1701169005
1701169006
比如前面朱熹用“月照万川”的例子,就很像华严宗的“因陀罗网”宝珠互相相映的比喻。再比如,朱熹认为在理论上格一个事物就能发现万物的终极真理,这也很像华严宗的“一即一切”。
[
上一页 ]
[ :1.7011689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