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9362
儒家对平民的穿着也有严格的规定。
1701169363
1701169364
汉族管少数民族叫“披发左衽”。什么叫“左衽”呢?“衽”是衣襟,“左衽”就是右边的衣襟压着左边的衣襟,也就是衣襟开向左边。汉人的头发是要梳起来的,衣襟应该是左边压着右边的。而少数民族“披发左衽”,不梳头发,衣襟也压反了,就因为这么点穿着上的小事,儒家认为这就是属于野蛮人了。
1701169365
1701169366
衣服开襟到底是朝左还是朝右,放到今天咱们绝不会注意。但在儒家看来,却是个大事。儒家文献中记录了很多儒生为了遵守服饰礼节而做的夸张事。
1701169367
1701169368
汉朝的马援“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77],为了表示对嫂子的尊敬,不戴帽子就不进屋。
1701169369
1701169370
孔子的弟子子路和人打仗,被别人割断了系帽子用的带子。子路说,君子宁可死也得戴帽子。于是停下来系帽子,就被人杀死了[78]。
1701169371
1701169372
儒家文人把穿什么样的衣服,简直提高到了国家兴亡的高度[79]。《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里,都有关于服装样式的详细规定[80]。《礼记·王制》甚至说:“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故意穿错衣服的人,可以直接处死。
1701169373
1701169374
每个儒家王朝在制定法律的时候,也都要事无巨细的规定官员和百姓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明帝国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几次三番下诏,详细规定百姓应该梳什么样的头型、穿什么样的衣服[81]、戴什么样的帽子[82]。甚至于连妇女、丫环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有规定[83]。
1701169375
1701169376
服装的目的是“正名”,在各种名分中,最基础的是男女的性别身份[84]。所以儒家经典把穿异性的服装看作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古人又认为,人们穿奇装异服,是有灾祸的征兆[85]。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说,有妇女戴着男人的饰物,国家因此乱套[86],说男女衣服混穿是政局混乱的原因。
1701169377
1701169378
这种价值观,百姓也是认同的。
1701169379
1701169380
典型的例子,是清军入关时的“剃头令”。清军并不是在占领汉地的同时就强制剃头的。而是在基本平定天下,四海臣服的时候,才宣布强制剃头。但是在“剃头令”颁布以后,各地都出现了汉人造反的情况,有些地区甚至死伤惨重。按常理来说这不正常:清军来的时候你都投降了,跪也跪了,爷爷也叫了,怎么一让你剃头你又玩命了呢?这说明,中国古人认为衣冠服饰甚至比国家兴亡还重要。明人看清人那一小圈头发那一小撮辫子(所谓“金钱鼠尾头”,头上留的头发只有铜钱大,辫子如同老鼠的尾巴,清宫戏里常见的阴阳头是清朝后期才有的),觉得只有形同禽兽的野蛮人才打扮成那样子。明人觉得,你占领了我的土地没关系。只要我还保持着汉人的文化,那你就还是野蛮人,我还是文明人。可是要我也打扮成野蛮人的样子,那我也就形同野蛮人了。穿着女真人的衣服,“即与牛马何异?”[87],觉得这和畜生都没有区别了。所以这事儿宁死也不能干。
1701169381
1701169382
我们从这个背景上来看,明末士大夫们穿着女人衣服招摇过市,甚至穿少数民族的“戎服”,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丧尽天良了。儒生李乐见到有人穿着鲜艳的丝绸衣服,立刻“惊心骇目”感叹“此乱象也”。
1701169383
1701169384
这种感觉,大概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居委会中年女主任穿越到今天看见满街都是染发露背穿鼻环的非主流差不多,估计满脑子只剩下一个念头了:
1701169385
1701169386
“这是要疯吧?”
1701169387
1701169388
没那么夸张。
1701169389
1701169390
我们不能夸大泰州学派对儒家社会的颠覆力量。
1701169391
1701169392
在上文中,我们刻意从泰州学派的言论中挑出了叛逆的部分。假如继续寻找的话,甚至还会发现王艮提出过用选举制代替科举制的民主观念。何心隐搞过接近社会主义的团体“聚和堂”。罗汝芳讲课面向广大工农子弟。这么看来,泰州学派简直就是民主先锋了。
1701169393
1701169394
但其实以我们今天的标准去看,泰州学派讲的仍旧是很保守的儒学,还是在歌颂孔孟,还是在讲仁义道德。他们虽然已经嗅到了自由的味道,但是和现代社会的自由观念相比,还有很长的距离。
1701169395
1701169396
更重要的是,“一言兴邦”很多时候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幻想。如果没有欧洲重视私有权的社会传统,没有贵族和王室分庭抗礼的社会环境,没有商人阶级的崛起,再多的卢梭也不可能掀起法国大革命。我们上述明末的开放景象,根本原因并非出自泰州学派的倡导,而是因为当时商业的发达,商人的影响力大到可以威胁儒家秩序[88]。所以,我们不能夸大禅宗和泰州学派的作用—比如假设清军要是没有入关,泰州学派会不会给中国社会带来资本主义革命。这恐怕只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厢情愿。不过,禅宗的确通过理学、心学和泰州学派,彻底改变了儒学的学术轨迹。就像狂禅把佛教带入了一个尴尬境地一样,泰州学派也把儒学带入了和初衷南辕北辙的困境。这意外的结果,是当初一心想振兴儒学的朱熹肯定想不到的。
1701169397
1701169398
七
1701169399
1701169400
在这章的最后部分,我们评价一下理学和心学。
1701169401
1701169402
禅宗和心学从表面上看极为简单,很多人只看到了它们的表面,不理解背后的哲学理论,因而产生了很多误解。
1701169403
1701169404
就连佛教内部人士也不例外。
1701169405
1701169406
唐代的僧人道镜和善道就质疑禅宗说:你们禅宗说“即心即佛”,说见到内心就是见到佛性了,那岂不是说我见到衣服就应该暖和了,看到吃的就应该饱了[89]?
1701169407
1701169408
我们能看出来,这个质疑是对禅宗的误解。禅宗说“即心即佛”,是因为佛性是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所以和人的内心没有距离。并不是说连衣服、食物也都是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佛性和衣物两者不能类比。
1701169409
1701169410
衣服、食物的本质(也就是“空”)的确是超越了时空的,但如果能体悟到这点,那么修行者本人也就已经接近成佛的境界了。佛当然是无所谓饱暖的,以凡人的思维去理解佛,认为佛想暖就暖,想饱就饱,这也完全成立。并没有矛盾的地方。
1701169411
[
上一页 ]
[ :1.7011693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