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3647e+09
1701173647
1701173648 第三阶的佛法,包括从整体意义上说的“七法”和作为修行方法的“普法”八法。
1701173649
1701173650 4.三阶教的“七法”。所谓七法是从“三归依”和“四弘誓愿”[213]发展来的,谓三阶佛法各有自己的七法,称之为“三阶出世道”。七法是从七个方面表明三阶佛法所崇奉的对象、修持的佛法和教化的众生,是有差别的。现据《对根起行法》,以介绍第三阶佛法为主,对第一、第二阶佛法稍作对照说明。这七个方面,即七法是:
1701173651
1701173652 (1)归一切佛尽。这是从崇奉对象讲的。据称,第一阶佛法是归依“一乘真身佛”(相当于法身佛)、“一乘应身佛”和“形象佛”;第二阶佛法归依的是“三乘应身佛”和“形象佛”;第三阶佛法归依的则是:一是“形象佛”,二是“十二种邪见成就众生[214]所归一切邪魔佛”,三是“十二种正见成就众生所归真佛”;四是“一切诸佛菩萨应作一切空见有见邪魔佛”;五是“普真普正佛”,即: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其中不少都是信行自己编造出来的,用以构建他的三阶教佛法体系。这不外是表明,与第一、第二阶佛法分别归依一乘、三乘诸佛不同,第三阶佛法则要求归依一切佛,甚至包括邪正两种佛,而最重要的是作为“普真普正佛”的四佛: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这是三阶教最强调崇奉的四佛。后面在介绍八法时将作说明。
1701173653
1701173654 (2)归一切法尽。第一、第二阶佛法分别归依大乘和三乘诸法,而第三阶佛法则归依一切法:经卷所说法、极重恶之法、世间之法、邪善佛法、“十二种邪见成就众生所归法”、“十二种正见成就众生所归法”、“一切诸佛菩萨说空见有见法”、“普想大乘法”。据现存资料无从了解信行是如何对这八项作详细说明的。从字面意义看,它们之间是充满矛盾的,说善说恶,说空说有,说出世说入世,怎么能够谐调起来作为皈依信奉的佛法呢?实际上,所谓普归一切法,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三阶教以“不当根”的理由排斥它所称的第一、第二阶佛法,只是提倡“普法”八法。所谓“普法”八法,大概就是这里提到的“普想大乘法”。
1701173655
1701173656 (3)归一切僧尽。按照所称三阶众生、一乘佛菩萨、三乘正见众生、空见有见众生的性质,提出三阶佛法中归依的僧也有差别。第一阶佛法归依僧是一乘菩萨僧;第二阶佛法归依僧是三乘圣僧(菩萨、声闻、缘觉)和正见凡夫僧,而第三阶佛法归依僧是所谓“剃头着袈裟僧”、“十二种颠倒邪见成就僧”、“十二种正见成就僧”、“一切诸佛菩萨应作一切空见有见僧”、“普亲僧”、“普想大乘僧”。意思是说,在第三阶佛法内,各种僧,无论邪正、贤圣凡夫,一切僧都是应归依信敬的僧。这种情况复杂的僧,在三阶教中到底蕴有什么含义,地位如何,已不得而知。从加“普”字来看,也许其中的“普亲僧”与“普想大乘僧”才是三阶教所提倡的僧。
1701173657
1701173658 (4)度一切众生尽。如前所述,三阶佛法各有自己相应的众生。他们自然是各阶佛法所应超度的对象。但信行还提出,第一阶佛法除度一乘圣凡菩萨外,还有所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第二阶佛法除度三乘的圣凡菩萨众生外,也要度以上地狱等恶趣众生。这又是三阶教理论中的明显矛盾。既然第一阶佛法的处所是佛国净土,为什么仍有地狱、饿鬼等?第二阶佛法的众生既然皆为正见众生,为何又有四恶趣众生?三阶教的理论中不能自圆其说处甚多。至于第三阶佛法所度的众生是:“十二种邪见成就众生”、“十二种正见成就众生”、“一切诸佛菩萨应作一切空见有见众生”、“普亲众生”、“普想众生”以及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种众生。信行把第三阶佛法所处的处所描述成众恶盛行的黑暗世界,那么,又何来“正见成就众生”和佛菩萨显现的空见有见的众生呢?对此,信行没有解释。
1701173659
1701173660 (5)断一切恶尽。三阶教提出的恶有“善外恶”与“善内恶”。从一些著作的语言来看,所谓“善外恶”也就是“恶内恶”,指“诽谤正法,毁篒贤圣”,“盗用三宝财物”及所谓五逆、十恶重罪[215]。“善内恶”,是指佛教内部“学一切邪法”,求名求利、有贪瞋行为等。对于断恶,据称第一阶佛法要断善外恶、善内恶两种恶;第二阶佛法唯求断善外恶,而第三阶佛法要断二十六恶,其中有“不净说法”、“赞毁三宝”、“打骂出家人”、“与邪善道俗往来”、十恶业、五逆罪以及修持四念处(念身不净、受苦、心无常、法无我)及苦集二谛、十二因缘时所体验认识到的各种恶。
1701173661
1701173662
1701173663 (6)修一切善尽。信行对善又提出“恶外善”与“恶内善”的概念。“恶外善”是指佛教所说的一切善行,从信行的一些叙述看,当特指“别真别正佛法”,主要指第二阶的三乘佛法。“恶内善”是指众生所具有的佛性、如来藏,有时特指“普真普正”的如来藏等八种佛法。信行说,第一阶佛法的修善包括修恶外善与恶内善,第二阶佛法只修一切恶外善,而第三阶佛法要修恶内善与得苦善。说:“恶内善者,即如来藏、佛性普真普正八种佛法是。”所谓“得苦善”,包括“常乞食”等十二种。关于乞食,又作为什么乞食?如何乞食?乞食有什么世界各地的说明。信行要求三阶教徒众应以乞食为生,通过乞食来治“贪心”,修持忍辱及慈悲、少欲知足的精神。说乞食有助于修习禅定,可得到很多利益功德,宣称:“我今乞食,不食僧食及以斋食;不食僧食,僧事不干,不受请唤,不与一切道俗亲友往来,不为世人所缚,是名解脱。”三阶教僧徒在寺院中与别的僧人隔开单独居住,恐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常乞食”之外,还有“次第乞食”(不拣贫富,按门户次序乞食)、“一坐食”(一日一食)、“节量食”、“过中不饮浆”、“常坐不”、“随敷坐”(到处可铺垫而坐)、“冢间坐”、“树下坐”、“露坐”(在空地露天坐)、“纳衣”(穿用别人废弃的破旧衣服缝制的衣服,也称粪扫衣、弊纳衣)、“但三衣”(除常用的大衣“僧伽梨”、中衣“郁多罗僧”、内衣“安陀会”之外,不应有其他衣物)。此即佛教的“十二头陀行”[216],只不过将其中的“在阿兰若处”(远离城乡的僻静之处)改为“随敷坐”。“十二头陀”意为十二种可令修行者去掉烦恼的苦行规则。三阶教强调苦行,但却反对到远离社会的山林僻远之处修行。《三阶佛法》卷二说:“在聚落(按:意为城乡居住点)胜在山林闲静……一切三宝等,于一切聚落内最多故。”当然,作出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向人们传教方便。
1701173664
1701173665 (7)求一切善知识尽。“善知识”也作“善亲友”、“胜友”,凡能在佛法上给予指导,财物上予以支持的一切僧俗信徒皆可称为善知识;广义上的善知识可包括一切信徒。信行在《对根起行注》中对第一、第二阶的佛法的“求一切善知识尽”所作的说明,与“度一切善知识尽”中除去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外的众生完全相同,也就是与“时、处、机”中的“机”是一致的。第三阶佛法的“善知识”又是怎样的呢?就是前面已经介绍的“文义俱不解痖羊僧”和“解文不解义痖羊僧”以及懂得三阶教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应做到谦恭、怯懦和内向,守戒和坚持乞食等苦行。在这里所说的“善知识”,实际指的是三阶教僧团中的骨干。他们负责指导信众读经育经,管理僧团事务,进行传教,等等。
1701173666
1701173667 5.三阶教的“普法”。所谓“普法”也作“普真普正佛法”,是与所说的第一阶、第二阶佛法的“别法”、“别真别正佛法”相对应而提出来的。所谓“别法”、“别真别正佛法”,虽说也包括第一阶佛法,而实际上主要是指第二阶佛法。因为第二阶佛法是三乘佛法,主张对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根机的众生,应分别传授不同的佛法,佛别法别,故称“别法”。关于这点,现存资料没有讲清楚。在《对根起行法》残卷的开头说:“一乘、三乘普别不同者有两种:一、一乘;二、三乘。第一段,一乘众生者,从入佛法已来,唯学第三阶普佛法,不学第一第二两阶别佛法,恒以普摄别,别而常普。何以故?由畏罪小胆,畏错谬故,于僧众生断恶修善,求善知识,具足行学尽。第二段三乘众生者,从入佛法已来,唯学第一第二两阶别佛法,恒以别摄普,普而常别。何以故?由大胆不畏罪,不畏错谬故,于七法内唯偏行一行、两行,即得出世,未能具足行尽。”前面已经介绍,信行说第一阶佛法的众生是一乘凡圣菩萨和佛,第二阶佛法的众生是三乘正见众生,第三阶是空见有见众生,各传承不同的佛法。这里却说“一乘众生”唯学第三阶“普佛法”,不学第一第二阶“别佛法”。这是明显的矛盾。从这些表述来看,信行大概为了提高第三阶佛法(三阶教)的地位,把它与一乘佛法等同,把修持第三阶佛法的人看作与“一乘众生”等同。信行自己也称“一乘菩萨”、“一乘根机菩萨”。不管理由如何,信行把第三阶佛法,即自己创立的佛教宗派——三阶教,称作“普法”或“普真普正佛法”。
1701173668
1701173669 “普法”有八种,称之为“八法”或“如来藏佛性八种佛法”、“八种体佛法”、“八种义佛法”等。现据《对根起行法》有关文字,并参考其他资料略作解释。
1701173670
1701173671 (1)如来藏、佛性、当来佛、佛想佛佛法。“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是说一切众生,无论凡圣,皆以先天具有的如来藏为本体,如河流以水为体,瓦以土为体那样,“一切凡圣虽差别不同,藏体无异”。又说“佛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实际将佛性或如来藏看作是一切众生生存和达到觉悟解脱的根本原因。信行也称前二者为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是从众生必定成佛讲的,谓“一切恶四众(按:僧尼和男女居士)等,现在虽行邪兼善行,皆当作佛”。佛想佛者,“想一切众生皆作佛想”。
1701173672
1701173673 大乘佛经《胜鬘经》、《大涅槃经》等皆说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一种与佛、如来共同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众生成佛的内在可能性、基质(菩提种子、正因佛性),称之为“如来藏”或“佛性”。信行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理论加以发挥,进而提出“当来佛”、“佛想佛”的通俗说法。意思不外是说,众生既然终能成佛,他们就是“当来佛”(未来佛)和“佛想佛”(想象中的佛)。信行在《普法四佛》中对四佛作了详细说明,认为此四佛为八种佛法之体。
1701173674
1701173675 (2)普真普正佛法。“莫问邪人学,亦得真正;正人学,亦得真正。何以故?如来藏佛性体,唯是普法,唯是真法,于中无有邪魔得入其中,是故不问邪人正人,俱得真正。”是谓第三阶佛法是以如来藏、佛性为本体的,而如来藏、佛性是众生皆有的,是普遍真实的佛法,众生无论邪正,都能学得这种佛法,达到觉悟。
1701173676
1701173677 (3)无名无相佛法。谓有两种:“一者,一切众生体是如来藏,未有真佛名,故名无名;未有真佛三十二相故,故名无相。二者,一切六道众生体,唯是如来藏,更无别名别相故,名无名无相。”
1701173678
1701173679 (4)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谓有两种:“一者,一切如来藏体,悉有圣性,唯敬其体,不见善恶邪正,故名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二者,一切六道众生体是如来藏,更无别法,唯作四种佛等,不见六道善恶等故,故名拔断诸见根本佛法。”拔断,意为断除、清除。这段话是说,因如来藏是众生的本体,无形无相,离言绝相,无所谓善恶邪正,只作为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而存在,故以如来藏为根本的第三阶佛法是断除一切世俗差别见解(区别有无、善恶、邪正等)的佛法。
1701173680
1701173681 (5)断除一切诸语言道佛法。谓“一切众生唯敬其体,不说善恶六道等名,故名悉断一切诸语言道佛法”。说善恶六道众生以如来藏、佛性为体,第三阶佛法只是敬奉如来藏、佛性之体,不以语言概念进行区别和宣说六道众生的身相,因此第三阶佛法是断除一切语言的佛法。
1701173682
1701173683 (6)一人一行佛法。称:“一人者,自身唯是恶人;一行者,如《法华经》说常不轻菩萨唯行一行。于自身已外,唯有敬作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等,故名一行。”意为修行者是“空见有见众生”,故为“恶人”。在第三阶佛法传承之时,修行者最重要的做法是礼敬一切众生,像《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所说,常不轻菩萨见到一切男女老幼都敬礼,即使遭人打骂,也照样礼拜,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据敦煌本《三阶佛法》卷二的说法,“又学行不轻行法,常唯礼拜四众身内如来藏、佛性、当来佛、佛想佛,常不礼拜四众现在身”。是谓礼敬众人,不是礼敬他们现有的身体,而是礼敬他们所具有的佛性佛等。此即“一人一行”。
1701173684
1701173685 (7)无人无行佛法。谓“自身及他一切众生,皆同是一如来藏,无有别体,故名无人无行佛法”。意为自身、众生乃至其他一切现象,无非是同一本体的显现。从这一层意义来说,本体之外没有其他外在的东西,故称“无人无行”。
1701173686
1701173687 (8)五种不干(也作“不忏”)尽佛法。“干”意为往来、关系,也作干犯、关涉等,转意为侵犯。所谓“不干”,就是不往来,或在思想上不理会、执著。“五种不干尽佛法”,意为尽力做到五种不相往来、不予理会的佛法。有两种“五不干”:第一种是要求在日常恰如其分地做到(“唯须调亭”)的“五不干”:一,自他不干,自己不与非三阶教的僧俗(“邪善道俗”)往来;二,亲疏不干,三阶教徒不与非三阶教信徒(“不学当根佛法者”)往来;三,道俗不干,谓“一切邪善道俗不与亲友往来”,即不使非三阶教僧俗与亲友往来;四,贵贱不干,贵贱之间不往来;五,凡圣不干,凡圣之间不往来,说:“一切圣内,多有邪魔;一切凡内,多有诸佛菩萨。凡夫生盲,不能别得,是故凡圣不干。”规定只可在乞食、遭难时暂时往来。这些规定大概是为了使三阶教僧徒划清与其他教派的界限,保持三阶教的独立性。三阶教僧众在寺院内设“三阶院”与其他僧人隔离居住,恐怕根据的就是这种“五不干”的佛法。第二种“五不干”是要求在心理上不予理会的五个方面,说“自他俱是如来藏,唯作一观,不作自他、亲疏、道俗、贵贱、凡圣等解于心”。即在心里不区分和不执著五种差别。如果实行前种“五不干”,三阶教岂不是与社会完全隔离了吗?实际上信行及其弟子可以灵活解释第二种“五不干”(“不作自他、亲疏”等分别)和借口一切民众皆是三阶教的“当根佛法者”,自由与社会各阶层人人往来,进行传教。
1701173688
1701173689 以上八种佛法是三阶教最重要的教义。其中尤为重要的第一项:如来藏、佛性、当来佛、佛想佛佛法,也概称为“四佛”。敦煌本《三阶佛法》卷三说:
1701173690
1701173691 常唯得纯偏学一切八种佛法,即是佛、读经、诵经、讲经、讲律、讲论、归僧、度众生、断恶、修善、解行、求善知识、师僧、上坐(座)、寺主、法师、律师、论师、禅主、父母等。准经验之,一切八种佛法,以本收末,俱是如来藏、佛性所作。如来藏、佛性,即是佛体……又,一切如来藏、佛性、当来佛、佛想佛,亦名普真普正佛法,亦名无名相佛法,亦名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亦名悉断一切诸语言道佛法,亦名一人一行佛法,亦名无人无行佛法,亦名五种不干尽佛法。正是当一切空见有见众生出世间根机,正对治药。
1701173692
1701173693 大意是说:第一,专学这八种佛法,就是读经、断恶修善及一切修行等;第二,如来藏、佛性是八种佛法的根本,也是佛的本体,从“以本收末”来说,它们代表了八种佛法的任何不种;第三,八种佛法是适应当代(所谓第三阶时)众生的唯一佛法。
1701173694
1701173695 八种佛法是“普法”的根本,也称之为“体普”之法。同时有所谓“行普”,实际上是从如来藏、佛性等推衍出来的,包括七个方面,即:普凡普圣,对一切众生“莫问凡圣,俱作圣解”。普善普恶,分开来说,对别的众生,“莫问善恶,普作善解”;而对自己,“莫问善恶,普作恶解”。普邪普正,对自身邪正,“俱作邪解”;对他身邪正,“俱作正解”。普大普小,对他身的大小乘信奉,“俱作大乘菩萨解”;对己身“俱作小(乘)解”。普世间普出世间,对自身内“莫问世间出世间,俱作世间解”;对他身,“俱作出世间解”。对他身内,“唯作普正欲、正多欲、无邪少欲、邪多欲”,意为别人欲望皆正无邪。对他人身内,“俱作真空妙有,无邪空伪有”。这主要是说,三阶教要求自己信徒对周围一切人,都应当作佛菩萨等圣贤看待,行礼作拜,并且应看到别人身上只有善、正,没有恶、邪;相反,应看到自身只有恶、邪,没有善、正。这样才能断恶修善,实践三阶教的佛法。
1701173696
[ 上一页 ]  [ :1.7011736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