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4168e+09
1701174168
1701174169 [185]此据《续高僧传》卷十九《僧邕传》及《全唐文》卷一四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1701174170
1701174171 [186]见《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载诏敕“敕诸寺三阶院并令除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又见《酉阳杂俎》卷五、卷六《寺塔记》。
1701174172
1701174173 [187]详见《大正藏》第50册第578页上、中。
1701174174
1701174175 [188]《大正藏》第50册第583页下—第584页上。
1701174176
1701174177 [189]《大正藏》第55册第277页下—第278页上。
1701174178
1701174179 [190]《大正藏》第55册第475页上。
1701174180
1701174181 [191]《大正藏》第55册第678页下—第679页上。
1701174182
1701174183 [192]《大正藏》第55册第679页上。
1701174184
1701174185 [193]见《三阶教之研究·别篇》所附资料11。
1701174186
1701174187 [194]详见《三阶教之研究》第107页。前一件无编号,后一件编号为S320。
1701174188
1701174189 [195]《大正藏》第51册第1019页下。
1701174190
1701174191 [196]《大正藏》第51册第888页下至第889页上。
1701174192
1701174193 [197]《大正藏》第14册第50页下。
1701174194
1701174195 [198]《大正藏》第15册第794页下、第801页下。
1701174196
1701174197 [199]吉藏《百论疏》卷上之上引僧睿《成实论序》,载《大正藏》第42册第233页上。
1701174198
1701174199 [200]《大正藏》第55册第41页下。
1701174200
1701174201 [201]关于正、像、末三法的解释,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的解释比较流行,说:“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余,名为末法。”载《大正藏》第45册第344页中。
1701174202
1701174203 [202]此经文在今本中已经不存,见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三所引。载《大正藏》第47册第48页下。
1701174204
1701174205 [203]《大正藏》第13册第363页上、中。
1701174206
1701174207 [204]《大正藏》第13册第377页下。
1701174208
1701174209 [205]载《大正藏》第85册第1336页上。
1701174210
1701174211 [206]《大正藏》第12册第1118—1119页。
1701174212
1701174213 [207]参考《三阶教之研究》第213—218页。
1701174214
1701174215 [208]见隋慧远《无量寿经疏》卷下、吉藏《法华义疏》卷十二及《法华玄论》卷十。
1701174216
1701174217 [209]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从时代、人的见解、情欲、素质、寿命五个方面,说明世界不净,面临危机,称五浊恶世。见《悲华经》卷五等。
[ 上一页 ]  [ :1.7011741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