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4218e+09
1701174218
1701174219 [210]《大正藏》第49册第23页上。
1701174220
1701174221 [211]请详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01174222
1701174223 [212]这也是一种推论。实际上古代推算纪年与今人推算常有不同,即使二百七十三年前加上一千,仍不是辛丑岁。
1701174224
1701174225 [213]三归依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701174226
1701174227 [214]邪见,此主要是指有、空二见。所谓“十二种邪见众生”,即前述九种人再加上“神诸恶比丘”、“鬼诸恶比丘”、“九十六种外道”。与此相对,则为十二种正见众生。
1701174228
1701174229 [215]五逆,指导致堕无间地狱的重罪,包括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十恶,与十善相反,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1701174230
1701174231 [216]头陀,梵语dhūta的音译,又作“杜多”,意译为“抖擞”,意为通过节制衣食等磨炼身心的苦行,以期清除心中的尘垢烦恼。修持十二种苦行的规定,称为头陀行。
1701174232
1701174233 [217]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1701174234
1701174235 [218]也称四摄事、四事摄法,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谓菩萨以做此四事来利益众生,使他们接受教化。
1701174236
1701174237 [219]原校作“”字。笔者参《太平广记》卷四九三文字改。
1701174238
1701174239 [220]唐韦述,杜宝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1701174240
1701174241
1701174242
1701174243
1701174244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48]
1701174245 隋唐佛教史 第二编 唐朝佛教
1701174246
1701174247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49]
1701174248 第一章 唐朝社会和佛教
1701174249
1701174250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50]
1701174251 第一节 唐王朝的宗教政策和佛教
1701174252
1701174253 一 唐王朝的盛衰及其文教政策
1701174254
1701174255 唐高祖李渊(566—635)在隋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反隋,十一月率兵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自以“大丞相”、“唐王”名义总揽朝政。翌年(618),李渊废隋建唐,即位称帝,改元“武德”。此后陆续平定各地反隋义军和武装割据集团,统一了全国。
1701174256
1701174257 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的统一王朝之一。唐朝在政治体制上继承隋朝,并有所发展。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民众按丁口授田和负担徭役租税。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即位后,认真吸收隋朝迅速走上灭亡的经验,深知“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道理,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资治通鉴》卷一九二)的开明政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徵等贤臣,励精图治,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文教事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社会安定、富庶的局面。据史书载,贞观(627—649)年间,“马牛布野,外户不闭”,“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贞观政要》卷一),史称“贞观之治”。此后经高宗、武则天(一度改唐为周)、中宗、睿宗,直到玄宗,虽在朝廷内部有这样或那样的争斗发生,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唐朝国势强大,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居于亚洲乃至世界富强国家的地位,疆域北部曾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西北到达里海,东北至日本海。
1701174258
1701174259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连续击败唐军,一度攻占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到四川。在此紧急关头,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命郭子仪等率唐军反击,战争几经反复,直到代宗广德元年(763)才最后平定叛乱。“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日微。朝廷内有宦官专权,唐后期的文、武、宣、懿、僖、昭六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各地有执掌军政大权的藩镇割据,大半国土实处分裂状态,正如《新唐书·藩镇列传序》所说:“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僖宗乾符元年(874)以后,爆发了纵横全国的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巢一度攻占洛阳、长安。黄巢最后虽战败自杀,但此后唐朝已名存实亡。在唐哀帝天祐四年(907),由朱温灭唐称帝,建立后梁。
1701174260
1701174261 唐朝在文化思想方面仍尊奉儒家学说为正统。唐初在京城置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及在地方置郡学、县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太宗设弘文学馆,选文儒之士以本官兼署学士,在听政之暇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略政事。又召三品官以上者的子孙为弘文馆学生。贞观二年(628)“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奉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又征召天下儒士担任学官,扩增国学、太学等的生员;对通经者或授博士,或授官位。“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旧唐书·儒学列传》)太宗又诏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诏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令全国学人传习。自高宗以后,儒学稍衰,尤重文吏。玄宗时奖励儒学,又重道教。在宗教方面,因道教教祖老子李耳是李姓,被认为是唐皇室的祖先,比较尊崇道教。然而在实际上,佛教受到除武宗以外的历代皇帝的崇信,在社会上势力较大,影响也最深远。此外还有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在不同范围流行。
1701174262
1701174263 二 唐初傅奕奏请废佛和高祖下诏沙汰僧尼
1701174264
1701174265 唐高祖李渊素来信仰佛教。隋大业一至二年(605—606),李渊任荥阳郡太守时,二子李世民有病,他先后到二寺祈佛保佑病愈,并敬造佛像,求全家福德。[1]在起义反隋途经华阴时,在此地造寺一所。李渊即位之后,在长安设道场举行法会。武德二年(619)立“十大德”(十位高僧)统摄僧尼,其中有吉藏、保恭、慧恩、海藏等。他还舍施原在长安的旧宅建兴圣尼寺,在举义之地太原立义兴寺,又造会昌寺、胜业寺、慈悲寺、证果尼寺、集仙寺等,为已故父母造等身像三躯供在慈悲寺。尽管如此,李渊从治国利益出发,曾对是否保护佛教发展产生过疑问。
1701174266
1701174267 太史令傅奕尊尚老庄和儒书,厌恶和排斥佛教,曾集魏晋以来反佛者言行编为《高识传》十卷。武德七年(624),他上疏朝廷,请除去佛教,其中主要内容有:(1)佛教“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2)妄说因果报应,“其有造作恶逆,身坠刑纲,方乃狱中礼佛,口诵佛经,书夜忘疲,规免其罪”,“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3)无佛法则国家“祚长年久”,兴佛法则“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灾也”;(4)请下令僧尼一律还俗,“令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按:十二年为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2]
[ 上一页 ]  [ :1.7011742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