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4268e+09
1701174268
1701174269 此外,傅奕还曾上奏过十一条排佛表奏。据唐彦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上,时间是在武德四年(621)。据《广弘明集》卷十一所载,奏文中有:“佛之经教,妄说罪福,军民逃役,剃发隐中,不事二亲,专行十恶”;“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
1701174270
1701174271 傅奕反复上奏,强调废佛对贯彻儒家纲常名教和富国强兵的意义,确实打动了高祖的心。高祖把此奏文付群官议论,但同意者甚少,左仆射裴寂、右仆射萧蠫皆表示反对。萧蠫一向奉佛,与傅奕争论说:“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傅奕据儒家忠孝伦理反驳,说萧蠫“乃遵无父之教”。萧蠫不能答,但合掌说:“地狱所设,正为是人!”(《旧唐书·傅奕传》)傅奕把反佛奏状书写多份,远近散发,致使一时之间“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谈席上,昌言胡鬼之谣”。[3]所说“秃丁”是指僧尼,“胡鬼”指佛,皆源自傅奕攻击佛教的用语。京城的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也纷纷批评佛教。沙门明概、法琳、普应等人,以及前扶凤令、门下典仪李师政等,都著论反驳。其中法琳所著《破邪论》一卷、《辩正论》八卷,门下典仪李师政著《内德论》比较有名。
1701174272
1701174273 武德九年(626)三月,高祖诏问太子李建成,说佛教“调课不输,丁役俱免”,僧尼本应依法修道,但有很多沙门“违犯条章,干烦正术,未能益国利化”,因此打算“散除形像,废毁僧尼”,即取缔佛教,问太子是否可行。太子在回答中认为佛教“立教垂范,尽妙穷微”,又有深奥的理论,不是儒、道二教可比的;僧尼中虽有名不符实的人,但也有德行高尚者,如令全部僧尼还俗,于意不妥,“恐伤皇化”,因此表示不同意取缔佛教。
1701174274
1701174275 此后高祖又询问群臣:“傅奕每言于朕云:佛教无用,朕欲从其所议,卿等如何?”当时担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的裴寂也认为不可废除佛教,说“陛下昔创义师,志凭三宝,云安九五(指帝王之位,出自《易经》),誓启玄门”,意为当年起义之时曾祈佛保佑成功,发愿在即皇位之后保护佛教发展;现在已天下一统,富有四海,如听纳傅奕之言而毁废佛僧,是“亏陛下之往信,彰陛下之今过”,使民众失望,于理不可。[4]这样,高祖没能立即下令废佛。
1701174276
1701174277 然而至武德九年(626)五月,高祖下诏“沙汰”僧尼,要把一些德行低劣和被认为不合格的僧尼裁减,令他们还俗。诏文说:
1701174278
1701174279 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旧唐书·高祖纪》)
1701174280
1701174281 按此诏令,要对佛、道二教进行整顿,要让其中被认为不合格的僧、尼、道士、女冠还俗,寺院、道观也要撤减。当时全国有州358个,如果照此诏实行,京城和各州共可留寺361所。然而不久,秦王李世民杀害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高祖不得已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在此年八月即位,此即唐太宗,没有实行高祖撤减寺观和淘汰僧道的诏令。
1701174282
1701174283 三 唐太宗在战地立寺和超度阵亡将士
1701174284
1701174285 唐太宗即位后任命贤臣辅佐,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振兴文教事业。在宗教方面,虽未压制佛教,但从巩固社会秩序的角度,对僧道出家者加强管理,严禁私度。此时佛教已广泛深入社会,太宗也建寺造像,举办法会,以顺应民众习俗,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正如僧人法冲所说:
1701174286
1701174287 国家立寺,本欲安宁社稷。(《续高僧传》卷二五《法冲传》)
1701174288
1701174289 贞观元年(627),诏京城僧尼于寺行道七日,设斋所需由朝廷供给。第二年下诏曰:“神道设教,慈悲为先……”为庆丰收,命每年正月七日“京城及天下诸州寺观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转经行道”。贞观三年(629)下诏京城僧尼,在每月二七日于寺中行道,诵《仁王般若经》等,成为定制。(《辩正论》卷四)
1701174290
1701174291 印度僧波颇在贞观元年(627)到达长安,敕住大兴善寺译经,诏选高僧十九人担任译语、证译及笔受者等,又敕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太子詹事杜正伦等参助诠定,由所司供应所需钱物。在译出《宝星经》、《般若灯论》、《大庄严经论》之后,下敕各写十部以供流通。
1701174292
1701174293 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从印度求法回国,太宗给予优遇,为他设置庞大译场,让他把从印度带回的佛典译出,调集著名学僧协助,供给丰厚,还为新译经典写《大唐三藏圣教序》。
1701174294
1701174295 太宗也按照佛教建寺造像为亡者追福的说教,在长安为其母窦太后造慈德寺和弘福寺,在终南山舍宅为高祖建寺造像。
1701174296
1701174297 太宗在起兵反隋,削平群雄的过程中,实任六军统帅之位,立功最多。贞观三年(629)下诏在几个重要征战之地建立佛寺,为部下阵亡的将士和被杀的敌对者追荐冥福。共建七寺,在破薛举的豳州建昭仁寺;在破刘武周的汾州建弘济寺;在破宋老生的吕州(或作莒州、台州,皆误)建普济寺;在破宋金刚的晋州建慈云寺;在破王世充的邙山建照觉寺;在破窦建德的郑州建等慈寺;在破刘黑闼的洛州建昭福寺。分别命朱子奢、李百药、许敬宗、褚遂良、虞世南、颜师古、岑文本等著名儒臣撰写碑文,“以纪功业”。七寺皆由官造,分别分给“家人、车、牛、田庄”。其诏书中有:“望法鼓所振,变炎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大意是借佛寺行道的功德,使死难的鬼魂超度苦海。(以上见《广弘明集》卷二十八[5]及《旧唐书·太宗纪》等)
1701174298
1701174299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特地下诏为他在征战中杀死近千人而“设斋行道”。诏文说当年的征战诛杀,是为“以战止战”,“济时静乱”,是不得已的,现在思念此事,“悄然疚怀,无忘兴寝”;佛教以杀为重戒,“承言此理,弥增悔惧”;“今宜为自征讨以来手所诛翦前后之数将近一千,皆为建斋行道,竭诚礼忏”,将自己衣物施舍,以超度亡灵,“灭怨障之心,趣菩提之道”。(《全唐文》卷四、《唐弘明集》卷二十八[6])太宗在旧战场立寺,举办法会超度亡灵,其意义绝非限于宗教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为了安抚、慰藉已经成为自己臣民的原来敌对者的部众,收揽民心,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局面。
1701174300
1701174301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以贤明著称,与群臣日夜探究为君治国之道。唐吴竞《贞观政要》所记甚详。太宗对佛教的态度,从个人来讲不能说不信,但确实信之不深。贞观二年(628)太宗对侍臣谈论古今治国之道,提到“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自己讲经谈空,不以“军国典章”为意,结果在侯景之乱中与其子简文帝先后被幽闭而死,认为此“足为鉴戒”,表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礼失之必死”。(《贞观政要》卷二十一)在贞观二十年(646)他在贬萧蠫的诏中又称“朕于佛教,非意所遵”,又以梁武帝父子佞佛亡国为诫,批评萧蠫崇佛是“袭亡国之遗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1701174302
1701174303 然而这种情况到了太宗晚年似稍有改变。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在太宗东征高丽(645)以后,“气力颇不如平昔,有忧生之虑”,曾询问玄奘法师:“欲树功德,何最饶益?”玄奘说最好是度僧。于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即他去世的前一年,下诏在京城及诸州之寺各度僧5人,弘福寺度50人。当时全国有寺3716所,共度僧尼18500余人。
1701174304
1701174305 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都信奉佛教。高宗为太子时,见太宗著《大唐》,特著《述三藏圣教序记》(《述圣记》)盛赞太宗为玄奘译经写序之事。他为其母造大慈恩寺,内建“翻经院”,供玄奘等住在里面译经。高宗即位后对佛道二教并重,麟德三年(666)春到泰山对禅,改元“乾封”,在兖州置紫云、仙鹤、万岁三观,以及封峦、非烟、重轮三寺,诏各州置观、寺各一所,度27人。此年又往礼老君庙,为老子追赐“太上玄元皇帝”的封号。
1701174306
1701174307 高宗自显庆(656—661)以后因病不能理事,朝政多由皇后武则天裁决。因此,在高宗朝执掌朝廷大权的实为武则天。
1701174308
1701174309 四 武则天称帝和佛教盛况
1701174310
1701174311 武则天(624—705),本为太宗时宫中的“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复被召为昭仪,以其机敏才智,步步高升,永徽六年(655)受封为皇后,从参与朝政到总揽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到载初元年(690)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史称“武周”。在佛教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武则天在即位称帝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佛教。
1701174312
1701174313 按照传统的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家与国都是父子相传的。在武则天策划当皇帝的时候,虽也奖励和授意一些人借造符瑞图谶上劝进表,但主要还是从佛教中找到了女人可以即位当皇帝的根据。佛教中虽也有轻视妇女的传统思想,如说妇女不能成佛,不能当国王(转轮圣王),等等,然而在有的大乘经典也明明宣称,如女人积有非常功德,也是可以当国王,乃至成佛的。北凉昙无谶所译《大方等大云经》,也称《大方等无相(或作“想”)经》,有六卷(《开元录》卷十一注“或四卷或五卷”)。其卷四讲有一位净光天女,前身(前世)是国王夫人,因从佛听讲《大涅槃经》,今世生为天女;佛又对她说“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转轮圣王”也作“飞行皇帝”,是佛教经典中提到的理想帝王,出世时天空感有“轮宝”(战车的神化)出现,统一四天下(四洲)。这里所说“四分之一”的领土,是特指“阎浮提”(或作“赡部洲”),实指现实世界。此经卷六讲此后七百年时于南天竺有国,其王夫人生一女,在国王死后“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佛又预言此女未来之世“当得作佛”。[7]按此经所说,女人可以当皇帝,并可作佛。这部经成了武则天登极称帝的重要根据。
1701174314
1701174315 当时有僧名怀义,本名冯小宝,原是个光棍无赖。后经高祖之女千金公主的介绍,受到武后的宠爱。武后为他出入宫掖方便,把他剃度为僧;又将其俗姓与驸马薛绍联宗,改姓薛。垂拱初(685),怀义为白马寺主,后与僧法明等人重译《大云经》,(此据《大宋僧史略》卷下说,或云造谶、造疏),又造《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言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怀义传》)载初元年(689),怀义与法明等沙门十人将此《大云经》四卷和《大云经义疏》表奏上,“盛行神皇受命之事”。武则天大悦,即颁《大云经》于天下,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改元无授。
1701174316
1701174317 第二年令天下各州皆置大云寺,各寺藏一部《大云经》,令僧讲说。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因此受封县公,皆赐紫袈裟银龟袋。怀义曾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等,后因失宠被杀。[8]《唐书》等都说怀义等“伪撰”《大云经》,恐误。不过即使是重译,大概也加入了私货。
[ 上一页 ]  [ :1.7011742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