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5194e+09
1701175194 《大乘密严经》三卷
1701175195
1701175196 “密严”是佛国净土之名,经称只要领悟五法(色、心、心法、不相应、无为)、三性(遍计、依他起、圆成实)、八识、二无我的法相和一切唯识之理,即可得生密严净土,又认证如来藏、阿赖耶和密严国相即无别。是瑜伽唯识学派经典之一。
1701175197
170117519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
1701175199
1701175200 印度功德施著,用龙树的二谛论解释《金刚般若经》。
1701175201
1701175202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
1701175203
1701175204 印度安慧著,对瑜伽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进行解释,与世亲《大乘五蕴论》大同。
1701175205
1701175206 (四)实叉难陀
1701175207
1701175208 实叉难陀(652—710),意译喜学[78],于阗(今新疆自治区和田一带)人,善大小乘佛法,并旁通外道之学。武则天听说晋译本《华严经》不全,而在于阗有完备梵本,便派使者到于阗求取,并在请实叉难陀同到洛阳翻译此经。译场先后设在洛阳宫内的大遍空寺、佛授记寺、三阳宫及长安清禅寺。印度译经僧菩提流志、刚从印度南海求法归国的义净、著名学僧复礼、法藏、法宝等人都曾应召参加他的译场协助译经。长安四年(704),实叉难陀曾一度回乡探望老母,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又奉敕回到长安,不久逝世于大荐福寺,年五十九岁。依诏火化后,专使将其遗骨送回于阗起塔供养,并在火化处建七层塔,世称之为“华严三藏塔”。
1701175209
1701175210 实叉难陀译经19部107卷,其中重要的有:
1701175211
1701175212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1701175213
1701175214 简称唐译《华严经》,与西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六十卷为同本异译。武周证圣元年(695)三月至圣历二年(699)十月译出,武则天亲自为此经写序和首题品名。序文署“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内称“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馀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祯绝瑞……”[79]意为她即位称帝,是往世厚积善因所致,又得到佛的预言,以女身当皇帝,如《大云》、《宝雨》二经所昭示,致使即位以来天下太平,频现祥瑞。据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所说,此经原本有十万颂,晋译有三万六千颂,实叉难陀新译有四万颂。另,晋译本有“七处八会”,实叉难陀译本有“七处九会”,“于第一会所说华藏世界,旧译阙略,讲解无由,今文并具,烂然可颂;其十定一会(按:第七会),旧经有问无答,今本照然备具”。[80]实叉难陀新译《华严经》的注释书,有唐澄观撰写的《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八十卷。
1701175215
1701175216 《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
1701175217
1701175218 此经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唐不空译《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说文殊菩萨的本生、本愿、净土等,为唐代盛行的文殊菩萨信仰所依据的经典之一。
1701175219
1701175220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1701175221
1701175222 与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四卷、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为同本异译。
1701175223
1701175224 《十善业道经》一卷
1701175225
1701175226 此经用大乘教理对佛教基本的道德规范“十善”进行解释,在后世影响很大。
1701175227
1701175228 此外,实叉难陀还译有《普贤菩萨所说经》、《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等。据载,他还译有《大乘起信论》二卷,《开元释教录》卷九说此与传为南朝梁真谛译的《大乘起信论》为同本异译,但说已经缺本。
1701175229
1701175230 另有流传很广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其经目既无载于《开元释教录》,也不见于《贞元释教录》,然而自明版大藏经以后开始收录此经,皆题实叉难陀译。到底是否实叉难陀所译,国际学术界持有异议。
1701175231
1701175232 (五)菩提流志
1701175233
1701175234 菩提流志(572—727),原名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入唐以后武则天改为菩提流志(意为觉爱)。南天竺国人,出身婆罗门种姓,姓迦叶,年十二从外道出家,学声明、数论等,精通历数、咒术、阴阳、谶纬等术,年六十岁归依佛教。初依耶舍瞿沙三藏为师,学大小乘经论,未至五年精通三藏。唐高宗听闻其名,于永淳二年(683)遣使迎接。至武周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到达东都洛阳,得到武后优遇,敕住福先寺,先译出《宝雨经》等,后曾与义净同入实叉难陀译场协助翻译《华严经》。
1701175235
1701175236
1701175237
1701175238 菩提流志在中宗神龙二年(706)随驾到西京,奉敕住入崇福寺,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在创发经题之日,中宗亲临佛光殿笔受经旨,百官侍坐,妃后同观。睿宗继位后,也曾亲临译场笔受。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记载,参与此经翻译的名僧和官员很多,沙门思忠及东印度大首领伊舍罗等人译梵文;北印度沙门达摩、南印度沙门波若丘多等证梵义;沙门慧觉、宗一、普敬、履方等笔受;沙门胜庄、法藏、尘外、无着、深亮、怀迪等证义;沙门承礼、神暕、云观等次文;太子詹事东海郡公徐坚、邠王傅固安伯卢粲、尚书右丞东海男卢藏用、中书舍人野王男苏、礼部郎中彭景直、左补阙祁县男王、太府丞颜温之、太常博士贺知章等润色;中书侍郎平舆侯陆象先、侍中钜鹿公魏知古等监译;前太常卿薛崇胤、通事舍人弘农男杨仲嗣监护,可谓阵容壮观。《宋高僧传》称赞“儒释二家,构成全美”。此经至玄宗先天二年(713)译完,已退位的睿宗以“大唐太上皇”名义撰序冠于经首。
1701175239
1701175240 此后菩提流志因老不再译经,在玄宗开元十二年(724)随驾居洛京长寿寺,三年后去世,年一百五十六岁。玄宗追授“鸿胪大卿”,并赐“开元一切遍知三藏”谥号,诏有司举行隆重葬礼,将其遗骨起塔安葬于洛南龙门西北。
1701175241
1701175242 菩提流志在唐三十五年,经历武周则天皇帝、唐中宗、睿宗和玄宗四朝,共翻译佛经53部111卷。现仅介绍其中两部经。[81]
1701175243
[ 上一页 ]  [ :1.7011751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