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068e+09
1701210680 [9] 参看“基督教义的心理分析”(晨钟出版社)一书中,“心理学的限界与危机”一文。
1701210681
1701210682 [10] 就我所记得,是在一次私人谈话中。
1701210683
1701210684
1701210685
1701210686
1701210687 禅与心理分析 [:1701209059]
1701210688 禅与心理分析 人类处境与禅——查理杜马亭诺讲
1701210689
1701210690 禅与心理分析 [:1701209060]
1701210691 一、人类处理
1701210692
1701210693 我想利用这一个钟头的时间,把禅做一个全面性的讨论,当然它的重点是落在此次会议的中心课题上,也就是深层心理学和精神治疗学。因此,我将以我的浅陋所见,把禅与人类处境见的关系做一个一般性的讨论。
1701210694
1701210695 基本上说来,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意识(ego‐conscious)的存在。人并不是生来就落在人性存在中的,婴儿尚不是人;白痴永远不十分算是人;“狼孩”只是类似人;无望的精神病者或许不再是人。
1701210696
1701210697 但婴儿、白痴、“狼孩”或精神病者也不纯粹是兽类。婴儿的前自我意识状态,白痴发育不全的自我意识,“狼孩”迟来的自我意识,以及精神病者偏曲的自我意识,都是以一个东西为根源,而这个东西本可以作为他们正常发展之范式的。这个范型即是自我意识;一般在人类社会中所生长的儿童,约在两岁到五岁间第一次呈现出来。对这个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姑不在此讨论,让我们对它的本性直接做分析,并察看它在人类处境中的意涵。
1701210698
1701210699 自我意识意谓一个自我察觉或意识到它自己。对于自我的察觉可以见之于它对自己的肯定词“我”表示出来。对自我的肯定意含着自我的分歧,是自我同非我区分、分别。自我之肯定也意含着自我本身的分叉。
1701210700
1701210701 自我肯定包含着肯定者与被肯定者。就以肯定者而言,它作出肯定自己的行为。就以被肯定者而言,它是将一个存在着的事实呈现自己面前。自我的察觉与肯定是自我所做的一个行为,而同时又是交到自我面前的一件事实。作为主体—肯定者(subject‐affirmer)的这个自我,在时序上并不比作为客体—被肯定者(object‐affirmer)的自我为先。它的个体性(individuation不可分性)也不比它的分叉为先。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即刻就有自我,而当有了自我,即刻它已经是客体与主体,是主动者与被交给事实者。他是活泼、主动的主体,具有自由与责任,同时它又是一个消极的、被给予的客体,是被注定的,命定的,而没有责任的。这是在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之永久的本性与结构。这是人的基本存在处境,这个处境可以说是被限制的主体性。
1701210702
1701210703 这个主体性虽然是受限制的,但仍然是主体性。自我意识之产生意谓主体性之产生。存在之所以成为人性存在,正是由于这个主体性。由于是一个主体,自我察觉到自己,并具有自己。再者,由于是一个主体,它就遭遇到并认知到他人的主体亦同样察觉并具有他们自己,因此,它可以学习如何去控制和训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中心人物。然而,婴儿还不算是一个人,白痴永远不十分算是人,“狼孩”只是类似人,精神病者或许不再是人。再者,以做为一个主体而言,自我察觉到并且具有一个世界,它的世界。而且,以作为一个主体而言,它在他主体的自由中,可以在各方面超越他自己和它的世界。为向它自己及它的世界表示它不可剥夺的主体性,它永远可以说“不”。
1701210704
1701210705 作为一个主体,自我可以在友谊、悲悯与爱中从自己走出来,参与他人的主体性。同时,作为一个主体,它可以有语言,并享受意义,可以发问,起疑和了解,可以反省、估价和判断,可以领会、造假和利用工具,可以做决定和执行决定,可以工作,可以有创造性,经由某种客体或行为来表达它自己。事实上,唯有由于它是主体,它才能具有客体。
1701210706
1701210707 如此,在主体性中,自我具有并能超越它自己和它的世界,可以爱,可以了解,可以做决定,可以创造,并可以生产。这是在自我意识的自我之伟大面。这是人在人性存在中的尊严。
1701210708
1701210709 然而,正由于作为一个主体——而这是它的伟大面的一部分——自我发现自己的主体性只不过是受限制的主体性。作为主体,它虽然可有自由超越它自己和它的世界的任何一个层面,它作为一个自我却没有自由超越它的主体‐客体的对立结构。即使它是一个超越者,它仍旧同被它超越的东西相连。作为主体自我,永远都同作为客体的自己以及它的世界相束缚在一起。作为主体,它行动,并具有它的世界。作为客体,它只是它自身所处的世界的一部分,它是以它的特殊性与有限性被交到它自己面前的。唯因它是一个主体,它才具有一个客体,同样,除非它是一个客体,或具有一个客体,它就永不可能是一个主体。
1701210710
1701210711 自我不但是客体‐依赖的和客体‐限制的,还是客体‐阻碍的。在主体性中,自我既察觉和具有它自己,同时又同它自己分离和隔断。作为自我,它永不能以充分和真实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不可分性)来同它自己接触,了解或具有它自己。它若想做这种企图,则它只能退得更远。自我不断从它自己逃开,因之它只能变得像是一个客体。在它的中间,它是分歧离异的,它超乎它自己的探寻,从自己被阻碍,被移开、被疏离。正是在它具有自己中,它不具有自己。
1701210712
1701210713 正如它对自己的察觉一样,它对世界的察觉与具有——实际上,后者只是它对自己的察觉的一个向度——也是一样,即是,具有正是不具有。在自我对它的世界之察觉与具有中,世界永远是一个客体。在反省思辨中来说,自我在它的主体性中可以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而它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正如从反省所见的自己是客体面,同样,以此方式所见的世界也是就主体而言的一个客体。不论是在直接察觉中还是在概念化作用中,世界都是一个客体;而作为主体的自我,是同它有着距离的,分离的,隔离的。
1701210714
1701210715 正是这种主体‐客体的二分法,构成了存在的暧昧性和冲突,并且,事实上,构成了自我在自我意识中的矛盾。自我在它的结合中分叉脱节,它在自己之内被分区划界,而却不能支持或实现其自我。在它的关联中它被孤立和排拒,它被限制于它所属的世界中,然而又被从这个世界隔断。它具有它自己和它的世界,又不具有它自己和它的世界,它既被它自己和它的世界所拘束和限制,而同时又同它自己及它的世界被分开与隔断,这个自我乃是被两种分裂所撕开,即是内在的分裂与外在的分裂。在它的主体性中它永不是纯粹的主体,在它的自由中永不绝对自由,它既不是它自己和它的世界之根基,也不是渊源,它既有自己又有世界,但又从未完全具有。这是自我在自我意识中的苦境。是人在人类存在中的不幸处境。
1701210716
1701210717 用实存的说法来表达这个苦境,即是自我对于生与死的双重焦虑。对生的焦虑与对死的焦虑乃是一个基本的焦虑之两个表现:这个基本焦虑即是因要克服内在苦楚的分裂与矛盾所起的焦虑,这分裂与矛盾阻止自我,使它不能充分成为它自己。由于生而起的焦虑是由于必须同这个矛盾战斗并解决它。由于死而起的焦虑是怕这个解决尚未答成,生命就告结束。只有在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为了“做”自己——才有发现并实现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生而秉具的命令,只是对婴儿尚未呈现,对白痴未十分呈现,对“狼孩”只类似呈现,而对精神病者或许永不会再完全呈现。至于对天生完全的动物而言,它则是根本没有的事。
1701210718
1701210719 对一个小动物——设若这是可能的,并设若语言不是自我意识的产物——问道: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这是无意义的。然而,人类的儿童却内在外在都遭遇到这个问题。因为,只是生物学的或生理学的成长或成熟,并不足以构成作为人类的人之成长或成熟或实现。无疑,女人做母亲要比男人做父亲更近乎实现自己。因此,如果一个小女孩说,“我将来要做妈妈”,则似乎是适当的;但一个男孩若说,“我将来要做爸爸”,这似乎就被认为答非所问,甚至要使人大为吃惊。
1701210720
1701210721 然而,一旦我们认知人的意含不仅是生物性的,则做母亲就不是做为一个人的最后实现。事实上,没有任何角色,功能或职业能最终满足足为人类的。然而,自我由于在内在的矛盾中寻求它的完成,竟被这个矛盾所误导,以致以为角色、功能或职业可做为满足做为人类的人类之最后实现。
1701210722
1701210723 由于自我即使在沉思其自己的主体性时,都只能见到它的某些客体面向,因此,它自然易于将生命(being)混同于“做某种东西”(being something)。主体在其自我发现的任务中,将它的某种客体图像认作了是它自己。经由这种图像,它希望立即能够既证明它自己,又可以自他人得到承认与赞赏,或者是与他人结盟,或者是控制他人,或者是从他人独立。因为在它双重的疏离中,自我遭遇到他人的主体性——这或做为一种挑战,或做为一种威胁——所加之于它的绝对限制。
1701210724
1701210725 由于依赖着这投射出去的客体图像来建立它自己,并克服所受到的威胁,自我就很可能把这受限制的、有限的图像认做是它全部的自己,是它的根基,它的渊源,以及它最终的意义,这个图像给它支持,并且是经由这个图像,它得以实现其自身。他的主体性大部分——或者是全部——现在都奉献和臣服于这个图像的内容——财富、权力、威望、男性美、女性美、知识、德性的完美、艺术创作、身体美、声望、个性或“成功”。实际上它将自己认同于这些内容,把注意的焦点完全集中在它们身上,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自我概念上。在这种依附与固着中,它很容易成为自我中心这个幻象之牺牲品。自我永远都在追寻它自己,但又永远追求不到;自我不但是客体‐依赖的,客体‐阻碍的,而最后还是客体‐统制和客体‐欺骗的。
1701210726
1701210727 这客体图像不论是变成事实,还是理想或幻想,其中所蕴涵的基本欺骗还是相同的,整体的自我绝不是它的任何片面——譬如它的身体、头脑、才智、地位、“人格”、善、职业、社会或生物学功能、妻子、父亲、母亲、统治者、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实业家——这样的自我,不论是何等丰富,不论何等具有它自己,都不是充分具有它自己,也没有将他做为一个人的身份做最终的实现。
1701210728
1701210729 这个真正的主体性可以从自身走出来,以献身与爱、创造、理想或某种任务来表现它自己,然而,以这种方式来表现它自己,它仍旧是束缚于和依赖于它借之表示其自身的那个客体——所爱的人、艺术工作、理想、职业或工作。长期的受困于这种受客体所限制的主体性中,这个主体若没有客体就不能做一个主体,因此,它受着客体限制与剥削。也就由于如此,这个主体在对于它所爱的对象之爱中——eros(本能爱或心灵爱)——隐含着或公开表露着敌意。这种敌意,以及作为爱的(或创造活动,或道德的)主体所含有的骄傲与特有的兴趣,使得主体对于自己的不纯、罪过或罪恶(就以献身于宗教者而言)产生深度的恶心和自责。
[ 上一页 ]  [ :1.701210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