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1559
我们的心要住在正知正见,不会为社会种种不善的风气所动摇。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动摇的,都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如果将这些念头放下,如何会被动摇?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缘果报的现象,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说穿了就是因果的转变,所以它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因果的循环与相续,这是世出世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我们要明了。
1701211560
1701211561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敬』是尊敬,『养』是供养。『田』是比喻,田地能够生长五谷杂粮;田能够生福,就称作福田。「福田」有三种:第一是「敬田」,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对别人尊敬,别人对我们就尊敬。敬田是以三宝为主要代表。恭敬三宝,要晓得必须把对三宝的恭敬,用在对一切众生,我对佛如何恭敬,我对一切众生同样恭敬。这种做法就是「普贤行」。普贤行与一般菩萨行不同之处,普贤行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看佛与众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得的果报不可思议。
1701211562
1701211563
第二是「恩田」,恩田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将报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于对一切众生。同修们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没有报恩心?心尚且没有,哪有报恩的行为!我们用什么报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以此行为报答亲恩,报答师恩,报答一切众生提供我们一切生活条件之恩。
1701211564
1701211565
第三是「悲田」,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脱离贫困。这里面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学的帮助。我们要知道,物质的帮助只是一时,解决他眼前的痛苦。古人说得好:「济难不济贫」,他眼前有灾难,我们要救济他,贫穷没有办法救。贫穷要如何帮忙?教育,教他技术能力,让他自己可以独立谋生。所以,办学校是济贫唯一的方法,帮助他破迷开悟,他觉悟了就能过圆满幸福的生活。
1701211566
1701211567
古圣先贤,无论中外,无不重视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懂得怎样做人。在业因果报里面,你会逐步向上提升,不会堕落。教你做好人、做善人、做贤人、做圣人,这是教育。其次是「言语」,正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在家庭、在群众中,知道长幼辈分,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这从小就开始教,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称为「礼仪之邦」,礼从何时学起?从小学开始,言语、行为一定要懂礼。第三是「政事」,就是技术、能力的训练,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最后才谈到「文学」,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
1701211568
1701211569
现在的教育,没有前两条,只有后两条,所以社会发生问题。前两条是根本,根本没有了,社会看起来很好看,就像花瓶里的花,外表虽然好看,但是没有根,所以整个社会动摇、混乱。这是舍弃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将来的趋向还是要走老路,谁能走古圣先贤的老路,将来就是世界领导人,是世间真正的救护者。所以,我们首先要真正认识福田,才晓得如何种福,欢欢喜喜尊敬福田,广修供养。
1701211570
1701211571
佛经关于这些事情说得很多,世尊在本经有一段最精彩的开示,把这些话具体落实了,就是教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1701211572
1701211573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我们能够这样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
1701211574
1701211575
在新加坡,一百零一岁的许哲修女,她一生就做这桩事情,她真正能够认识福田,特别是悲田。她一生专门照顾老人、病人,照顾贫穷苦难之人。因此,她得到人天尊敬供养,社会大众对她没有不尊敬的。人家供养她的钱,她一分钱也没有用在自己身上,全部拿去救济贫苦的人,帮助需要的人。佛在此地讲的,我们在现前社会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真理,丝毫不虚。
1701211576
1701211577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1701211578
1701211579
这一段开示是本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本经的中心,也可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中心。释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所谓是「佛佛道同」。由此可知这段经文的重要性。
1701211580
1701211581
这段话将我们修行的内容,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修的是净土,净土从哪里学?也要从十善业道学。《观无量寿佛经》上,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和国家的变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将十方诸佛刹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选择。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世尊对她的选择非常赞叹。
1701211582
1701211583
她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教她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留意。佛在没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又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相同,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以净业三福为根基,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而总纲领实际上就是前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法的修学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圆满,向下都是方便。如何圆满这两句?就是后面的九句,从「慈心不杀」往后都是方便,方便当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就是讲解这两句话,所以不懂得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是两句空洞的口号,不能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净业正因」。
1701211584
1701211585
特别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净土,净土如何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心清净了,身业清净、语业清净,三业都清净。《无量寿经》一开端提出的修行纲领,也是「净业三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与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完全相应。天天讲是非、意见多多、批评别人,这不是修行人,更不是佛弟子。《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三业,要做到纯善。从哪里做起?就从这段经文做起。
1701211586
1701211587
「龙王当知」,娑竭罗龙王是本经的当机者,也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娑竭罗」是梵语,意思是咸海;咸海水表我们的心不清净。陆地上所有山川河流的水都流往大海,各个不同河流的水,就代表一切众生不同的业,都汇集在大海,大海就是代表业海。『龙』代表变化,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念不住,千变万化。佛叫龙王当知,也就是叫我们、叫六道众生当知。
1701211588
1701211589
「菩萨有一法」,『菩萨』,玄奘大师译为「觉有情」。有情就是讲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觉悟了,就称作菩萨,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何谓觉悟?想离苦得乐,这个人就觉悟了。世间人哪一个不想离苦得乐?人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他想错了,把苦当做乐,把乐当做苦,这叫愚痴、迷惑。世间人以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殊不知这是苦的根源,享受的结果在三途,所谓是「刀口舐蜜」。真正觉悟之人,一定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为正法久住,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这是菩萨。
1701211590
1701211591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菩萨有一个方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诸恶道』不仅是指三途六道,也包括十法界在其中。三途之苦,《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最多、最清楚,而经中讲的那些果报,我们要有警觉。如果不觉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它相应,果报决定不能避免。人间之苦,我们能亲身感受到;天上虽然乐,有坏苦、有行苦;四圣法界有不能够破无明、证法身之苦。只要是苦就是恶道,我们称四圣法界还是恶道,因为它跟一真法界比就是恶道,跟六道比是善道。
1701211592
1701211593
「何等为一」,菩萨到底用哪一个法?「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善法』是一直贯到上面,「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何谓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这是我们修行的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念佛修行就不必谈了。『昼夜』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常念』是心里真有,心善;『思惟』是起心动念,念头善;『观察』是言语造作,行为善;身语意无有不善,这才行。心里还有自私自利是心不善,这是根本不善。人为什么会造罪业?为什么会造十恶?无非是为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是根本的错误。由此可知,凡夫迷,念念自私自利。
1701211594
1701211595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云:「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是见解,起心动念,若还有这个想法、看法,就不是菩萨。真正觉悟的人「无我」,无我就是没有自私自利;还有自私自利,这个人迷惑,没有觉悟。凡夫有的时候听经闻法,兴起一念光明,一下觉悟了,可是第二个念头又迷了,因此觉悟不能保持、延续。譬如我们在讲堂里听经,好像是明白了,出去之后又迷惑了,禁不起外面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立刻就退转了。所以,昼夜不间断,才是菩萨。偶尔放个光,像闪电一样,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但无始劫来从来没有放过光,这一放光虽然时间短暂,也相当可贵。
1701211596
1701211597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决定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但不能杀,连令众生生烦恼也不可以,这也等于是杀生。人的生命,有物质的身体,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诸佛菩萨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绝对不会令一切众生生烦恼。令一切众生生烦恼,这个人是魔,不是佛。有没有可能是佛菩萨来考验你的?有。佛菩萨考验你,你通过这个考验,你决定成就。像禅宗里面的棒喝,这是禅宗教学的方法。你真有本事、真有智慧,一棒打下去能开悟,那真的叫方便。而魔也学会这个本事,魔是真的折磨你,不是考验你。佛知道一声喝斥、一板子打下去,你会开悟,明心见性;如果喝斥、打你不会开悟,佛绝对不用这个方法。魔学佛菩萨这个方式,害一切众生,还美其名说「我成就你」。我们对佛与魔要有能力辨别,不能上当。这是提出修行的纲领,昼夜都要思惟善法,要心善、行善。
1701211598
1701211599
净宗学会成立时,我提出日常生活当中修学的五个科目,第一是「净业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戒定慧三学」,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贤十愿」。这是善法,比此地讲的善法高。但是此地讲的善法是基础,再高的善法都要从基础上扎根。这五个科目,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要常常念。
1701211600
1701211601
「净业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首先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生活上关怀、照顾周到。然后「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常生欢喜心」,不要让父母忧虑,这是尽孝。再者「养父母之志」,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具足这三点才称为「孝养父母」。将孝养父母展开来,就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将孝养推广到一切众生。换言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有供养的义务,尽心尽力去照顾、帮助,这是孝顺之道。与人相处,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人家对我们不欢喜,我们就应当要检讨、反省,我们不能让一切众生对我失望。由此可知,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第二是「奉事师长」,师长与父母一样,我们也要照顾老师的物质生活,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与期望。佛法从这里开始,也到这里圆满。这两句是根本,其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实这个根本,圆满这个根本,这称为佛道。
1701211602
1701211603
从哪里做起?「慈心不杀」,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做起。能够孝养父母师长之心,孝养父母师长之志,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实在「修十善业」。父母师长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这个教学的基本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这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从十善业道落实。
1701211604
1701211605
与人相处,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如何相处?修「六和敬」。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做到,是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之处,令人赞叹之处,就在此地。佛法从来不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对方做不到没有关系,没有障碍,障碍永远在自己这一方,决定不在对方。现在人颠倒、错误,认为所有障碍都在对方。许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她一生总是责备自己、检讨自己,绝对没有说对方有过失,这是她成功之道。
1701211606
1701211607
「六和敬」第一条:「见和同解」,不是跟别人同,是跟佛、菩萨、真如本性同。佛没有私心,菩萨没有私心,心现依正庄严没有私心,跟这个同。「戒和同修」,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事。「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三条落实在十善业道。凡是不能与大众相处的,决定在造十恶业,不是修十善。修十善业的人,哪一个人不欢迎?哪一个人不尊敬?哪一个人不喜欢亲近?十善是行门的基础。最后,「利和同均」,真正觉悟的人,舍己为人,一切利养总是别人多一点,自己可以少一分,自己欢喜过最低的物质生活。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钵,过最低的生活,利养都给别人。
1701211608
[
上一页 ]
[ :1.7012115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