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1609e+09
1701211609 「三学」,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清净,净而不染;定学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慧学是觉而不迷。
1701211610
1701211611 「六度」、「十愿」都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如此修行,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五个科目,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落实在行为上,就是断恶修善。
1701211612
1701211613 「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起心动念就思惟这五个科目。「观察善法」是行为善,如果人有十个缺点,一个好处,我们看他一个好处,不看他十个缺点,这就是观察善法。这三千年当中,祖师大德注解、造论,发挥佛陀的教诲,给我们后人留下真实的宝藏,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珍宝,这样才「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1701211614
1701211615 「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如果是夹杂大量的不善,就不能成就。「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学佛的同修都想成就自己的圆满善法,为什么成就不了?修善法里夹杂不善。这个「不善」,在本经具体而言,是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夹杂于其中,于是将我们的善行全部毁坏,所以不能成功。这个不善的根就是「我执」,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执著一个「我」,我是第一,一切都为我。这个念头是六道轮回的第一因素,这个因素不拔除,决定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因此,我们要出离六道,必须将这个病根拔除,念念想众生。
1701211616
1701211617 从「昼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善因;「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是讲善果。『善法圆满』就是止于至善,这个果报殊胜。「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是善缘,也就是说你能这样修善,将来的果报一定是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
1701211618
1701211619 这一段经文具足了因缘果报。从我们现前生活环境讲,有因必须有缘,缘是什么?缘是亲近善知识,常听善知识教诲,善知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别是生活在现代环境里,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是在诱惑我们迈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到哪里去找?诸佛菩萨是善知识,诸佛菩萨不在我们面前,而我们供养诸佛菩萨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萨形像,恭敬礼拜佛菩萨形像,每天读诵经论,就是亲近诸佛菩萨。
1701211620
1701211621 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诲。果然能做到,心地善良、念头善良、行为善良,将来决定能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都是至善的世界,人人无量寿,人人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寿命。而往生的条件决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信愿」都具足,「行」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行不但是要念佛,还要修善,这一点非常重要。
1701211622
1701211623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1701211624
1701211625 何谓「善法」?在六道里面,得「人天身」,人天是因善法而得的。「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这是圣人所修的。『声闻』是阿罗汉,因为听佛讲经而觉悟,故称为声闻。『菩提』就是正觉。人天是六道里面的善道,而阿修罗不算善道,因为阿修罗虽然修善,但夹杂严重的贪嗔痴慢。阿修罗所享受的福报,是世间第一等殊胜,但是福报享完之后,没有不堕地狱的。什么原因?福报大,造业就重。平常人没有福报,杀一个人就要去抵命,要判死刑。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几万人、几亿人,人家还恭维他、赞叹他伟大。虽然世间法律不能制裁他,但因果会制裁他。因为杀人、害人决定是恶业,将来的果报决定堕三途,这是迷而不觉。从声闻觉悟了,独觉觉悟了,菩萨觉悟了。声闻、独觉、菩萨的菩提法是觉悟的方法,都是从善法成就的;没有善法,他永远不会觉悟。
1701211626
1701211627 我们学佛求什么?求觉悟,求正觉,求正等正觉,求无上正等正觉。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觉悟是从善法做起的。谚语所谓「福至心灵」,福是福报,善的果报;善的果报现前,心就开窍、灵了,智慧就现前。因此,佛教我们「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行善修福。
1701211628
1701211629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1701211630
1701211631 从人天到佛果地,都依善法而成就。这个法是什么?此法就是十善业道。哪十种?「永离杀生」,不但不可以杀生,杀生的念头都要永离。无论对什么人,即使对极恶之人,对伤害自己之人;甚至于像《金刚经》所讲的,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无缘无故被凌迟处死,没有丝毫嗔恚,也决定不会起「我对,你不对」的念头。这是真修道人,这才是「永离杀生」。这个意思的延伸: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要能生起护生的心,念念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爱护众生,这是「永离杀生」的真实义。
1701211632
1701211633 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称之为「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布施的对象就是一切众生,布施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若令众生畏惧,也包含在杀生之内。虽然你没有杀害他,但是让他感觉得恐惧、害怕不安,这都属于杀生的范围。甚至于众生对于我们所作所为不满意、不高兴,我们都错了,这就是「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将这些微细的毛病修正过来。
1701211634
1701211635 「永离」是贯下去的,一直贯穿到「邪见」。永离「偷盗」,偷盗就是不与取。这个物有主,主人没有答应,就把它拿来,或者是据为己有,或者是暂时使用,或者是移动位置,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叫偷盗。也许诸位觉得这些树木花草是野生的,无主,那就错了。譬如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要搭一个小茅棚,就地取材,砍几棵树。树也有主,谁是主?山神是主,树神是主,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说这棵树只要有一个人的高度,你要砍它,三天之前要先去祭祀,为它诵经念咒,说明我要用这棵树搭个小茅棚修行,请树神搬家。如果不这么做,也是属于偷盗。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小心谨慎。
1701211636
1701211637 佛警告我们,偷三宝物罪最重。三宝物的主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僧,这个偷盗是永远还不尽的。大乘经讲,你造五逆十恶,诸佛菩萨都有办法救你;盗三宝物,盗常住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无法救。因此,常住的一针、一线、一张纸,都不可以用盗心取。现在跟过去的时代不同,科技发达,照明用电灯,电灯要付电费,打电话要付电话费,如果浪费常住的能源,让常住去缴费,也是属于偷盗。有些明理的居士,他们用常住的电话,用完之后一定会放钱,这是对的。点点滴滴很小的事情,就是「毫分不善」夹杂在其中,都会毁掉善法,不能不知道。
1701211638
1701211639 偷盗说到最贴切之处,就是占别人便宜。占别人的便宜,别人损失不大,自己的损失太大了。为什么?障碍自己的道业,毁掉自己的清净心,把这一生往生做佛的机会错过了,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别人占我的便宜可以,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这是布施;如果要计较,又变成不善。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占一个人的便宜尚且不可以,怎么可以占公家的便宜?一定要记住永离,我们这一生肯定成就。因此,我们要念念帮助别人,一切时、一切处要尊重别人,决定不能占别人便宜。
1701211640
1701211641 「邪行」是淫欲。男女的情欲,要从念头上将之拔除,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才叫永离。如果能把这个念头伏住,不起现行,根虽然没断,将来能生色界天。这个念头没有断,纵然很轻微,偶尔还会有这个念头,就出不了欲界,修行功夫再高,也在六欲天。「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这些念头如果严重,就堕地狱。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能把这个放下,地狱的根就断了。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纵修善因,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决定出不了三界。
1701211642
1701211643 所以,佛教学生不但要「以戒为师」,还要「以苦为师」,无论是物质生活,或是精神生活中的苦,都要能忍受。苦才能激发起出离心,对眼前的一切才不会留恋。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会产生留恋,舍不得离开,这就不能往生。所以,佛家赞叹苦行,苦行对我们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道理在此地。
1701211644
1701211645 男女的情欲泛滥,这些事情在现前社会已经太普遍了,所以社会动乱,世界不太平。这不是小事,也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佛法讲虚空法界就像一个身体,每个家庭就像身体中的每个细胞,夫妻就是细胞的细胞核。夫妻不和,男有外遇,女也有外遇,细胞核就坏了,细胞坏了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背的因果多大!而今天全世界离婚率这么高,世界焉能不乱?有这么严重的关系,所以佛才将之定为根本戒。
1701211646
1701211647 古大德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兴亡都在家庭,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这一切的根是家,家的根本是夫妇。佛教与儒家对此事讲得很多,也很透彻。我们起心动念,就要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一念恶,整个社会、世界,一切众生遭难;一念善,能令一切众生得福。社会的安危,众生的祸福,都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从初发心到无上道都不能舍弃。
1701211648
1701211649 这是讲身的三业:「杀、盗、淫」,一定要永断。下面是永断口的过失:
1701211650
1701211651 「妄语」,妄是虚妄、不诚实,所谓说假话,有意无意欺骗别人,这是口恶里最严重的,而且最容易犯的。何以会作恶、会毁犯佛陀的教诲?现在人说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无非是包庇自己的罪恶。罪恶不能积,罪恶愈积愈大,将来的果报愈堕愈苦。
1701211652
1701211653 「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这个罪过尤其重,其果报在拔舌地狱。两舌最严重的是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之一。《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出家人嫉妒、毁谤讲经说法的法师,破坏道场,让信徒对法师失去信心。这个嫉妒的人目的达到了,可是果报堕落在地狱,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万八千年。诸位要晓得,人间跟地狱有很大的时差,在地狱里面所感受的是无量劫。时间不是实法,是从抽象概念上造成的,不是真实的。佛在大经上讲「念劫圆融」,一念展开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短成一念。因此,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应当随喜赞叹,帮助、成就他,我们所获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自利与自害,吉凶与祸福,存于一念之间耳。一念觉,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念错,招来无穷的祸患。不学佛不知道,学了佛务必深明此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小心谨慎,不至于毁犯。
1701211654
1701211655 「恶口」,就是言语粗鲁,没有礼貌,这显示一个人的修养、行为与受教育程度。此地所说的教育,是指圣贤教育。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志在圣贤。换言之,受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涵养、境界,以佛法的术语,就是超凡入圣。圣者,就是永远断除十恶业;大圣则是做到无「毫分不善间杂」其中。如今的学校教育,纯属知识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圣贤教育;换言之,不是做人的教育。所以,纵然拿到博士学位,念念之中依然自尊自大、损人利己,这与圣贤教导完全相违背。不但儒佛的大圣大贤,甚至一个宗教的创教主,以及追随他们的这些信徒,无一不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圣贤教育。
1701211656
1701211657 恶口之人,对人没有礼貌,对事粗鲁,对物无爱惜之心,显示其烦恼习气现前。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社会、伤害别人。所以,孔老夫子教学将言语看得很重,在教学四科当中,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说话一定要懂得分寸,懂得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这从小就要训练。古时候,儿童六七岁开始训练,让他们养成习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这一代人不幸,生逢乱世,整个社会动乱,对圣贤的教育,纵然不否定,也是以冷漠的眼光待之。
1701211658
[ 上一页 ]  [ :1.7012116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