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136e+09
1701212136 贪、嗔、痴是三毒烦恼,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从这里来的;人有六道生死轮回,也是从这里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是这一部经,无论是大乘、小乘,各个宗派、法门,修学的共同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常念十善,没有间断,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就成菩萨,就超越六道,转凡成圣。
1701212137
1701212138 何以凡夫修行这么艰难?就是十善没有完全做到;纵然做到几分,当中还掺杂不善。如果十恶多过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心有不善,当然去不了。因此,不但佛家重视十善,所有宗教没有不讲十善的,它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修学的法门,怎么能疏忽?得人身、生天道都要积十善业道,若不修十善业,还是造十恶业,三途就有分。
1701212139
1701212140 我们的眼光一定要远大,不要怕死,这只是早晚差别而已。问题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重要。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它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真理,这是世出世间法的定律。所以,我们绝不贪图眼前的享受,造成将来痛苦的根源。我们能放下眼前的享受,就得永远的安乐。
1701212141
1701212142 善行的标准,「善」就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如何利益?自己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人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仿效。他是王子出身,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他能舍弃地位、富贵、五欲六尘的享受,过世间最贫苦的生活,这是教我们要彻底放下,这是世尊给我们的榜样。世尊如是,诸大菩萨、祖师大德无不如是,从这些地方,我们应当有所觉醒。
1701212143
1701212144 如何救自己,救世人,挽救劫难?要以身作则。若言行不一,无济于事,不能转变业报。不但不能转变业报,还有很重的罪业。什么罪业?破坏佛教的形象,这等于是破和合僧。这样殊胜的大法,今天何以如此衰落?无人依教奉行、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么教?依十善业道。
1701212145
1701212146 我们修净土何以要如此重视十善业道?《观无量寿佛经》讲到修学的基础,是「净业三福」。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本经。孝亲、尊师、慈心(对一切众生无私无我的爱心),一定要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这三条就无法落实。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里有所体悟;觉悟了,他才会回头。有这个基础,才能修净土。具足净业三福第一条,念佛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具足「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往生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
1701212147
1701212148 《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净宗同学念的《朝暮课诵》,早课是四十八愿,晚课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早课的用意是教我们发心,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晚课则是反省、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
1701212149
1701212150 烦恼里最严重的是贪欲,而嗔恚是因为贪不到才嗔恚。贪嗔痴是妄念、妄心,是邪知邪见,这是自性本无的。可是众生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长劫轮回,染上了这些毛病,就像吸毒染上了毒瘾。而自己总要觉悟,要下定决心戒除。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这是无始劫以来的毒瘾已经生根了,要戒除当然更难。如何能戒除?唯有「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回头是岸。
1701212151
1701212152 现在靠每天读经还不够,还要研究讨论、详细讲解,一天都不能放松。古代寺院丛林每天有八小时讲经,有八小时修行。修行就是反省、思惟,改过自新。现在一般寺院里,这样的功课已经没有了,都流于形式。佛法原本是教学,现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我们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当然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利害、得失,这是迷惑至极!我们自己迷惑,带给社会大众是痛苦,一定要觉悟。我个人觉悟,个人解脱;帮助别人觉悟,别人也能得解脱。
1701212153
1701212154 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么原因?这两三个人真干。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修行都在个人。个人闻经明理之后,都知道修行,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烦恼业障重,不知修行,懈怠懒散。所以,马祖道一和尚与百丈禅师提倡共修,就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方法成就了不少人。个人修行能够成就的,都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靠个人修行,成就很困难,必须依众靠众,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清楚、明了,才有能力应付这些复杂的事相,在滚滚红尘里得清净心。大家生活在一起,互相协助照顾,消除自己的烦恼习气,成就自己。
1701212155
1701212156 净宗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殊胜的教法。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的观念、言行必定不同于凡夫,因为你会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自己躲在家里修行成就,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所以,菩萨能舍己为人,念念为社会着想,为世界和平安定、众生幸福着想,从这个地方做出贡献,这是大乘菩萨。
1701212157
1701212158 贪欲之害,时间长而缓慢;而嗔恚之害,时间短而猛烈。《印光大师文钞》记载,一些无知的妇女,发了脾气后给小孩喂奶,结果小孩中毒死亡。由此可知,嗔恚能把奶、血液变成毒素。所以,伊斯兰教吃牛肉、羊肉时,一定把血洗得干干净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动物被杀害时,一定有嗔恚心,嗔恚会把血液变成毒素。所以,嗔恚实在太可怕,对我们身心有极其严重的伤害。
1701212159
1701212160 佛法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是嗔恚、发脾气。修行积德累功多年,一旦发脾气,所有功德都没有了,因此成就功德相当不容易。功德是什么?清净心、戒定慧。因此,要想知道自己到底积累多少功德,就从未发脾气之后算起。
1701212161
1701212162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发脾气、起嗔恚,决定是地狱道的业因。修道人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你恨别人,别人能受害吗?若对方有修养,丝毫损害都没有,受伤害的是自己。我们要细心思惟佛的教训,冷静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人多半不能见自己的过,容易见别人过;因此,从别人的行为可以做为自己的参考、反省,以别人为镜子,改恶向善。
1701212163
1701212164 若常发脾气、有嗔恚心,「八种喜悦心法」就完全得不到。这八种喜悦心法,就是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的展开。这八句也是检验自己是否还有嗔恚意念的准则,若这八句都具足,就证明你已离嗔恚心;若不具足,充其量是暂时不起现行而已,遇到缘就起作用了。
1701212165
1701212166 人最怕的是在临命终时,这个关键时刻生嗔恚;人在最后一口气断了,到哪一道投胎是看最后一念,若最后一念是嗔恚,多半落到地狱道。《饬终津梁》、《饬终须知》说,人在临终之时,不可以触碰。神识离开身体的状况,经典比喻「犹如生龟脱壳」般的痛苦,所以你去触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嗔恚心,这是对亡者极大的不利。人过世之后,有些人想试验看暖气在什么地方,好知道他到善道还是恶道。但最好还是不要触摸,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神识有没有离开,如果神识离开了,没有问题;反之,神识没有离开,这对他就不利了。
1701212167
1701212168 一般讲神识离开身体,要八到十二个小时;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内决定不能碰他,连床都不可以碰,这是真正爱护、帮助他。八小时之后,可以试验、探测,但是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由此可知,念佛人即使在生的时候,念佛功夫不错,往生时家亲眷属不懂这个道理,在旁边又哭又叫,容易引起他动感情,如果再去触摸他,这就更糟糕了。几个人在临终时,能遇到善知识,真正来帮助?而人往生了,一般都是难分难舍,真正懂得道理,就要将亡者隔离,不让他听到家亲眷属啼哭的音声,这是关键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防护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对亡者有大利益。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因此,助念非常重要,也是真实的功德利益。
1701212169
1701212170 大慈菩萨说:你能帮助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帮助十几个人往生,你的福报就无量,自己将来往生确实有把握;你能帮助百人往生,你是真正的菩萨。所以,有许多念佛的团体都有助念团,这是好事,值得提倡,这对于念佛功夫不纯熟的人有大利益。
1701212171
1701212172 这个时代障缘很多,步步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地狱,稍不小心就堕落。内有烦恼、习气重,外有物欲的诱惑,怎么会不堕落?我们今天小有成就,就是得力于天天读经、闻法的熏习力量。熏习的力量若与烦恼习气平衡,还不能够保证往生,必须超过烦恼习气才行。也就是说,要有能力伏住烦恼、习气,在一切时、一切处,烦恼、习气都不会现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面对时都能不受影响,就有把握往生。这个功夫要能保持,对世缘一定要冷淡,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这一生求生净土,修学才算有成就。若还会受外境动摇,内心的烦恼常起现行,对求生净土是毫无把握,堕三恶道的成分就很大。若能从这些地方警觉,你算是已经觉悟了。
1701212173
1701212174 假若对现前境界依旧茫然,随波逐流,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而且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我在讲席里常说,十善业道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强保住人身;做到百分之六十,还靠不住。于是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去检点、学习。
1701212175
1701212176 「一、无损恼心。」『损』,损人利己;『恼』是叫别人烦恼。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叫别人看到讨厌,就是「损恼心」。如何真正做到「无损恼心」?必须要持戒、守法、守规矩。做人哪能做到十全十美?只要尽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无愧,心才能安。「损恼」放在第一个,非常有道理,因为凡夫有意无意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
1701212177
1701212178 「二、无嗔恚心。」损恼心、嗔恚心、诤讼心,乃至于不和睦忍让,这都是嗔恚的现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若嗔恚断了,这些自然不会存在。世人稍不如意就起嗔恚;由此可知,经典常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心一起,智慧就没有了,理性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不仅伤害自己,而且有意无意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缘成熟时,报应就现前,冤冤相报,而且果报必定一次比一次残酷。
1701212179
1701212180 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讲到帝君十七世为士大夫,当中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佛人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决不是只有这一生,若只有这一生,何必要修行?确实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过去已经造了不少罪业,养成深重的烦恼、习气,现在遇到佛法,我们要觉悟,要改过自新。
1701212181
1701212182 这一世非常短暂,纵然活上一百岁,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聪明人应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求出离道,走出六道轮回。儒家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讲:「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止于至善。「至善」以佛法讲,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是真正的知止。一定要万缘放下,一心向无上菩提。
1701212183
1701212184 修学佛法要想有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佛法是正觉,世法是迷情。佛门之事若不觉悟,也是世法;在世法中若能觉悟,就是佛法。因此,佛法与世法之分,在于觉迷之不同。佛教导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态度是自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攀缘就是世法,随缘是佛法。换言之,让我们一切不自在,这是世法;得大自在,就是佛法。要想得到自在,做到随缘,十恶一定要舍弃,离开贪嗔痴慢就自在了。内无烦恼,外境就无法诱惑你。外境能诱惑你,是诱惑你的烦恼,让烦恼起现行。所以,烦恼断了,无私无我,无有贪嗔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无动于心,这样才能得自在。随缘一定是自在的,随缘决定没有烦恼。
1701212185
[ 上一页 ]  [ :1.7012121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