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186e+09
1701212186 烦恼大多起于得失,若无私无我、无贪嗔痴慢,得失心就没有了,这时可以随缘。有缘,广利众生;没有缘,利益众生的事、心行也绝不中断,只是做的方法不一样。正是古人所谓「有缘则兼善天下,无缘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准备将来有缘时为大众服务,念念不忘这个心,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
1701212187
1701212188 因此,在因缘没成熟时,不要自己想方法找机会,只要自己真的发心为佛法、为众生,佛菩萨会加持你。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祷告,那也是属于攀缘。只要努力充实自己,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务的心愿,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萨加持决定不舍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机会就遇不到。因缘没成熟,不外两个因素:一是自己的德行、学问还不足以传法,佛菩萨不会有感应;二是此时此处没有真正发心学法的人。这两个因素缺一个都不成熟。所以,在没有成熟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加功用行。
1701212189
1701212190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决定不让自己堕落,这是时刻要提防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经典。每天读经,就是亲近佛陀;每天研究注解,就是亲近古今善友。我们多看、多听,开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智慧,就不容易堕落。古人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如果我们三天不读经,烦恼、习气都起现行,没有能力抵挡社会上许多的诱惑,就堕落了。
1701212191
1701212192 多少人天天在堕落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也想帮忙;但帮忙也要靠时节因缘,这就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何谓有缘?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确实有能力辨别好歹、是非、邪正,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特别照顾;缘不成熟,他不能接受,都是枉然。「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是真的,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要时时刻刻检点我们还有没有嗔恚心?如果有嗔恚心,就是没有离烦恼。
1701212193
1701212194 「三、无诤讼心。」『诤』是诤论,凡有诤讼,心一定不平,存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诸佛菩萨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经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若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地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怎么会有诤讼?
1701212195
1701212196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与一切大众相处,忍让的念头都不生起。为什么?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大圆满、大自在。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佛菩萨全部给你,你受用跟我受用一样。佛菩萨一定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人无诤。而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
1701212197
1701212198 社会动乱不安,一切众生相处不和谐,佛菩萨看到难过、忧虑。就如同老人看到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心里欢喜,他绝不讲求物质的供养受用。诸佛菩萨、真正觉悟之人,就是这样的心态。
1701212199
1701212200 圣教决定是无私、无我的,是清净无为的,这种教诲对我们有大利益。道家讲「无为」,佛家讲的「三轮体空」,就是无为。「无为」是不为自己,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利益广大社会群众,所以不是消极的。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错了。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社会上行业很多,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的行业,他很认真、很勤奋,丝毫懈怠都没有。每天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中断,又不收学费,你能说他消极吗?
1701212201
1701212202 佛所讲的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间人迷惑颠倒,对整个宇宙完全无知。现在科学家说,空间是有无限维次存在,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佛说,人有过去、未来,有六道、十法界的存在,「六道」就是六个不同维次的空间,「十法界」就是十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是大分,细分非常复杂。全部了解,你才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以十法界来说,你只知道一法界,其他的九法界都不知道,你的思想、见解就有偏差;你要是都清楚了,思想、见解、行为才会正确。
1701212203
1701212204 正确的心行与圣人的教诲相应,圣人的教诲与事实真相相应。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随喜,恒顺、随喜都要以法性为标准,恒顺法性,随喜法性,这个人就是佛菩萨的思想、见解,生活自在美满,也就是佛法讲的「常生智慧,不生烦恼」。若与性德相违背,就是迷惑,常生烦恼。将来往哪里去?当然是往三恶道去,这是必然之理。
1701212205
1701212206 最近报纸上登了一个好大的篇幅,说:「贪是无罪的。」西方人讲:「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一切圣贤的教导、宗教经典,都是教我们离贪嗔痴。鼓励人贪而无厌,这是什么样的社会?三恶道的社会,绝对不是人天的社会。《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谁是邪师?违背自性的说法都是邪师。贪嗔痴是三毒烦恼,三毒增长,人天就没有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就现前。我们要警惕,别人争,我们让,「与人无争,与世无求」,纵然死了,绝不堕三恶道。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利害。
1701212207
1701212208 「四、柔和质直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菩提心的体是直心,作用是深心与大悲心;体、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对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将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特别明显,《起信论》里讲的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三毒烦恼是虚妄的,不是真诚;不能离开三毒,决定没有菩提心,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超越十法界。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标准是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此地,我们看到离嗔恚才能得到『柔和质直心』,「质直心」还不是圆满的直心,但已经接近直心,这个关系我们要清楚。
1701212209
1701212210 「五、得圣者慈心。」『慈心』不是六道、天道里的慈心。我们知道色界十八层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种禅定之外,还要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生色界天。此地讲的「圣者」,超过色界、无色界的凡夫天人,所以「圣者慈心」的最低水平,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慈悲心。
1701212211
1701212212 从这些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三毒烦恼是修行成就最严重的障碍;嗔恚的果报是地狱,贪欲是饿鬼,邪见是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主要业因。要在这一生中远离三恶道,成就圣道,十恶不能不离,十善不能不修。
1701212213
1701212214 修道人没有办法断十恶、修十善,原因虽然多,总不外迷于世间的五欲六尘,深深的执著不能放下。无论做什么事情,纵然做一点好事都要居功;这不但遭人嫉妒,与人结冤仇,还损害自己的性德,损性德就是障碍自性的智慧德能。佛法讲德相,比德能的范围还广。这个道理我们若不透彻理解,不但功德不能成就,还造成菩提道上的障碍。
1701212215
1701212216 我们现在算是知道了,但不是真的知道,充其量只可以说是听说了,并不能真信,如果是真信就回头了。换言之,真信的人一定离贪嗔痴。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一句的意思很深广,修道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其中。净宗修学求愿往生,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第一是信,若没有信,愿行都是假的,好比盖大楼没有基础一样。今天读到这段经文,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信了没有?果然相信,不必人劝,决定依教奉行,这是自然而然的,即大乘经常说的「法尔如是」。
1701212217
1701212218 大乘法与小乘法确实不一样,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导,所以从初发心就与小乘圣者不同。初发心的圆教初信位菩萨,在果位上比不上小乘阿罗汉,其断惑等于小乘须陀洹,只是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思惑一品都没有破,但是他的智慧、领悟能力超过阿罗汉。佛讲大乘甚深的教义,阿罗汉听不懂,初信位菩萨听得懂,这就是他的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在断烦恼方面比不上阿罗汉,而智慧方面超越阿罗汉。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发的是相似菩提心,不是真实的;但是非常可贵,他不断地在精进。到初住位,菩提心才真正现前,即「三心圆发」;「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地发出来,自利利他,一直到无上道,所以他们得的是圣者的大慈大悲。
1701212219
1701212220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四、五、六三句,实际上都是讲菩提心;第四句是直心,第五句是深心,第六句是大悲心。慈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利益安众生』,利益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平安。『常作』,一切时、一切处,无论顺境、逆境,从来不中断。
1701212221
1701212222 觉悟之人在世间已经转业力为愿力,即「乘愿再来」。念头转不过来,人的一生决定受业力主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人逃不出命运。一生当中,你的作为、果报都是命中注定的。若深读《了凡四训》,就能明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世界亦复如是,都是注定的。谁注定的?业力注定的。个人是自己别业注定的,家运是一家人的共业注定的,国运是一国人的共业注定的,世运是全世界人共业注定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在造业;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1701212223
1701212224 一切众生所造的业,恶业多,善业少。近年来,大家的善念逐渐淡薄,何况是善行!觉悟之人一定要发菩提心,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至少要有此地讲的「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和「常作利益安众生心」。时时刻刻要记住,尤其第六句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给他们做启示,帮助他们觉悟、回头。所以,断恶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1701212225
1701212226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身相端严』,端是端正、庄严。佛法说的庄严,就是端庄美好。由此可知,大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相」就是说的「身相端严」,端正美好,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来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我们的相变成今天这样,原因就是贪嗔痴、见思尘沙烦恼,把本来圆满庄严的相好转变成如此丑陋,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1701212227
1701212228 真心是纯善的、至善的。「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本心、本性真心,真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至善;心不真、心不诚,就将至善变成了不善。因此,才晓得恢复真心的重要性。诸佛如来与九法界众生的差别,无非在究竟圆满的恢复真心自性。这一恢复,一切都恢复了,大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智慧能力德相全部都恢复了。这个境界,就是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于是才感得『众共尊敬』。「众」是大众,哪些大众?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互相尊敬。诸佛如来尚且尊敬,九法界众生哪有不尊敬的道理?诸佛如来的尊敬是真诚、究竟、圆满的。
1701212229
1701212230 九法界觉悟的众生都知道尊敬,只有迷惑的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被烦恼所覆盖,所以尊敬心生不起来。而究竟觉悟的人,与诸佛如来一样,尊敬六道众生。我们把「究竟觉悟」的标准降低一点,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的觉悟了。觉悟必定尊敬,必定是无条件的帮助照顾,这是觉悟的样子。若还有分别、执著,决定没有觉悟,佛法讲的「正觉」他没有。所以,佛法的修学、圣贤的教导,如何能够契入?决定不是记问之学,一定要真干,真干就是要断十恶、修十善,尽舍贪嗔痴。
1701212231
1701212232 有一位小朋友很爱护小动物,他看到有人要杀死蚂蚁,会反问一句:「如果你是蚂蚁,你愿不愿意别人杀你?」这是智慧的方法。古圣先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位小朋友没有念过这两句话,也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做到了。他何以会做到?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小朋友的心尚未受世俗烦恼的污染,他所用的心与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因此,若能永保赤子之心,这个人就是佛菩萨。
1701212233
1701212234 我们很不幸,早年无人教导,在社会染缸中,已经被污染了。但自己要晓得,这个污染若不断除,决定搞生死轮回,不能出离。而唯一能够帮助我们断除这些污染的方法,就是「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读诵」是听了佛菩萨的教诲之后,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把自性里真实圆满的爱心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大慈大悲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学来的。我们是被烦恼习气这些污染所盖覆,所以性德透不出来,透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1701212235
[ 上一页 ]  [ :1.7012121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