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41066
1701641067
商业文化是什么赚钱搞什么,不惜腐蚀人的心灵。前不久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相关批评已经有了。电视台是国家公器,国家公器不体现人文文化思想是不对的,连娱乐节目也存在价值传播的问题。“我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其实是某些女孩子们真实的想法,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如果不是讨论而仅仅是表现,就会事与愿违。美国的商业文化也是无孔不入的。举个例子,有两个美国未成年的女孩境外贩毒,在国外被引渡回国。结果,刚一下飞机,所有的记者全都去了。许多文化公司跟她们签合同:出书的合同、拍电影的合同、专访的合同等等。这两个贩毒的女孩还没出机场,她们的身价都已经千万以上了。面对唯利是图的文化的骄横,知识分子首先会发出声音,特别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知识分子就会站出来。美国的知识分子当时就纷纷站出来予以谴责了——而那些合同虽不违法,但等于作废了。西方有诸如《关于健全人格的“二十四不”》等图书,其中几条包括怎样看待金钱、怎样看待权力,而我们这里,这样的书是无人问津的,人人都觉得自己的人格很健全了。这些所谓“人格很健全”的人一听说有本书教人怎么变富,大家全都去买了,一听说有本书教人在官场上“厚黑”,也买之唯恐不及。
1701641068
1701641069
这如何是“健全的人格”?
1701641070
1701641071
官僚主义更多的现象是对“人文”文化的一种不以为然。或者口头上认可,但心性漠然,或者不愿支持,不愿付出。偶然有时候也觉得那是不能或缺的,但转而一想,这还是让别人去做吧。强势的官僚主义本能地嫌恶人文文化,从政治功利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官员,人文文化往往不能成为政绩。相比而言,修了一条路,建了一处广场是那么清晰可见。娱乐文化至少还花钱营造了热闹,而人文文化却无热闹可言,故他们认为才不投入那“打水漂”的钱。原来的提法是“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功利的思维。文艺成了工具、台面,是种衬托,活脱脱一个打工者形象。我们还常说,下一步的社会和谐工作要把文化当做“抓手”。“抓手”是什么?就是门把手之类,随便抓一下做支撑。最近的提法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也非常功利,去国外办一些孔子学院普及汉语,就体现实力了吗?姑且认为文化是一种“力”,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体现这种“力”?如何使用这种“力”?是用这个“力”影响公民,让公民提高自己的意识,进一步监督政府把事情做好;还是用这个“力”来影响公民,使他们更加承认——百分之百地承认官员的权威?现在某些人对文化知识分子还是分派别,从前是分成左派和右派,右派的命运很不好。
1701641072
1701641073
……
1701641074
1701641075
我们所面临的情况通常是这样——一个人如果具有某一方面专长,并且极其善于封闭内心真实思想,尤其是不谈现代人文思想见解的话,又尤其是,他还总是不失时机地一再地表示对现代人文思想之不屑的话,那么他被当成人才来培养和“造就”的几率就很大很大。特别是,他还多少有些文化,善于用中国古代封建思想家们的古代人文思想的絮片为盾,批判和抵制现代人文思想的话,那么“人才”简直非他莫属了。这样的人士我是很接触过一些的,他们骨子里其实也都是相当认可现代人文文化人文思想所传承的某些最基本的观念的,他们的表现往往是做假,但是假装所获得的好处又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1701641076
1701641077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讳言自己是现代人文思想的信徒,那么他的“进步”命运亦相反,他很可能被视为“异类”,受到能力限制。
1701641078
1701641079
这是“中国人文文化恐惧症”。“化”之难也,唯其难,故当持久“化”之。
1701641080
1701641081
我们的下一代真是“小上帝”吗?
1701641082
1701641083
曾有一位外国朋友问我:“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人中,哪些人的心理负荷最大?”
1701641084
1701641085
我不加思考地回答:“首先当然应是政治局的成员们,中国这个斯芬克斯给他们出的难题太多。”
1701641086
1701641087
她又问:“其次呢?”
1701641088
1701641089
我说:“那就要数我们这一代人的儿女们了。”
1701641090
1701641091
她顿时“友邦惊诧”起来,困惑不解:“你们不是总发议论,认为你们的下一代简直就如同‘小皇帝’,一个个幸福得都快溺死在蜜罐子里了吗?”
1701641092
1701641093
我说:“那样的孩子是有的,但属极少数。中国还有相当多的孩子穷困得根本上不起学,所以我们才有‘希望工程’。相比之下,大都市里的孩子们的命运要强得多。但他们都像野兔,已经很快被分数这条极其凶猛的猎犬撵咬得疲于奔命,倒毙升学途中了!”
1701641094
1701641095
……
1701641096
1701641097
在第五次“作代会”上,在我们中直代表组,有发言者声情俱哀地谈到——某位领导人的秘书出国访问归来,噩耗狰迎——儿子在模拟高考中成绩欠佳,已自杀身亡……
1701641098
1701641099
当然的,我们可以将不幸归结为这个孩子心理素质太脆弱……
1701641100
1701641101
我所在的海淀区,有一年重点高中的录取限数是1万多中学生,但有9万多的中学生报考重点高中。初中升重点高中的比例是一比九点七!比全国高中升大学的比例高三倍还多!
1701641102
1701641103
我的儿子所在的中学是海淀区的重点中学,本校初中升高中的平均分数线已提高到93分以上。预计这所区重点中学的中学生,在升高中的考试后,将被淘汰半数以上!平均93分乃是一个浮动的分数线,而淘汰比例却几乎是定死了的。水涨船高。届时如果考分普遍上扬,那么高中录取分数线也相应提高。可能由平均93分而94分而95分……
1701641104
1701641105
倘果而提高到了95分,那么,一名考生即使达到了平均93分的成绩,也注定了将被重点高中的校门所拒斥!谁能说初中考高中,平均93分还不算优异的成绩?这个地球上有比此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平均分数线更高的分数线吗?它是体现在教育制度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种,是一个极其冷酷无情地摧残我们下一代身心的幽灵。
1701641106
1701641107
据我所知,北京另一个区的重点中学向学生们透露,低一分而交8万元,亦可考虑直接升入本校高中,竟有200余名家长,争先恐后向校方预交“加分抵押金”!
1701641108
1701641109
看来有钱的中国人家真的是多起来了。清贫的家庭,也就只得寄希望于儿女在初考校场上使出浑身解数搏杀的结果了……有天,我的儿子晚上11点半还没写完作业。我说:“儿子,算啦,睡吧!”他说:“爸,你别怜悯我!我们班有家远的同学,常1点多钟才能睡下。”而我们的这些孩子们,每天最迟早晨6点半便得起床。他们一到初二,就没有了双休日。初中升高中也罢,高中升大学也罢,题是一年比一年出得怪、出得刁、出得诈了!出题者们,分明的是将某些已与考试宗旨相背离的题当成“杀死”考生正常智力的“凶器”,以考生的“伤亡惨重”为能事、为荣事、为快事的。
1701641110
1701641111
因为,在中国,在目前,似乎只能以考生的“伤亡惨重”,来暂缓大学的“人满为患”。这是很无奈的事。吾国人口也多,下一代也众,尽管都已是独生子女。而近年来,这也发展,那也繁荣,我们又究竟多盖了几所高中?几所大学?或曰——考不上重点高中,家长和学生,就自行地泯灭了“大学梦”嘛!考“职高”嘛!全国真已有那么多“职高”了吗?
1701641112
1701641113
升大学,其实早已非是什么“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作祟,而是为了儿女将来起码可以谋到一份职业,成家过日子,不必父母操心至死。
1701641114
1701641115
一个秃子头上明摆着的事实是——一个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要找到一份工作,将是多难多难的事啊!
[
上一页 ]
[ :1.7016410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