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44296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客观地针对各种科学观点的优缺点进行评估。我并不认为达尔文的观点完全错误。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在物种内部的确存在进化的现象,那通常被称为“生物的适应性”。在每种物种中,我们可以看到极其丰富的变异的例子:例如,贵宾犬和圣伯纳德犬都同属狗类。但如果要说一种物种转变成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物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今还没有相关的例证被发现。是否达尔文提出的渐进式物种进化的观点——即在化石记录中不应有突然出现的新物种——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答案是尚未。“智能设计论”所要求的只是:提出正确的问题,给出诚实的答案。没有人想要将宗教信仰强加于人,或是用信仰代替科学。同样,不信仰上帝的科学家也不应该利用科学的威信来鼓吹自己的无神论信仰。
1701644297
1701644298
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倾向于接受“智能设计论”的观点——这样的事实正在达尔文主义者中引起越来越大的恐慌。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55%到60%的数学、统计学以及物理学科的大学教授是信奉宗教的信徒。他们中的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查尔斯·陶恩斯教授(Charles Townes)说,“科学并不能回答有关宇宙起源的问题。宗教性的,或者说形而上的解释对我们而言是必需的。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有关上帝的概念,我相信他的存在。”
1701644299
1701644300
不单是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们也开始接受“智能设计论”的观点。2004年,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无神论哲学家,81岁高龄的安东尼·傅卢(Antony Flew)宣布自己已改弦易辙相信有神论。在年轻时期,傅卢曾与鲁益师(C. S. Lewis)就上帝的存在进行过激烈的辩论——鲁益师本人曾经也是一名无神论者,后来归信了基督教信仰。比希的观点在傅卢的思想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傅卢承认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以及类似DNA携带遗传信息的诸多现象。傅卢指出,生物学家对DNA的研究“已经显明,在那些用来产生生命的几乎难以置信的复杂排列中,必定有着某种智能的参与。”在傅卢发表自己的声明以后,大多数与他在牛津共事多年的同事在震惊之余只能保持沉默。
1701644301
1701644302
假如事实是,像比希和安东尼·傅卢那样的人是对的,那会怎样?
1701644303
1701644304
生命从何而来?这是想要拥有美满人生的你需要回答的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选错了答案,我们的生命功能就会失常,更糟的是,生命会面临毁灭的危机。
1701644305
1701644306
生命从何而来?这是想要拥有美满人生的你需要回答的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选错了答案,我们的生命功能就会失常,更糟的是,生命会面临毁灭的危机。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关系重大。
1701644307
1701644308
请记住,哲学家彼得·辛格承认自己的伦理观是建立在无神的宇宙观之上。如果宇宙和生命是为着某个特定目的被设计产生,那就意味着,在人类幸福的总和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权威,那也意味着,彼得·辛格的功利主义思想——即与我的外孙马克斯样的人为敌的思想——就会彻底分崩离析,那还意味着,人类被赋予了内在人性尊严和不可剥夺的生命权利。他们不能被乌托邦式的思想家们操纵、利用,或标价出售。
1701644309
1701644310
和功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认为“设计和目的”在宇宙中清晰可见的观点——无论是前面提到那位女士在那只小蜘蛛身上看到的,还是你我在繁星点点的宇宙中看到的都是明显的事实。它们在宣告,宇宙中的确存在一个天然的物理和生物秩序。如果那的确是被设计产生的,那位“设计者”的心中一定有某个“目的”。由“目的”这个词所产生的道德性问题将产生对生命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如果世界是“智能设计”的产物,那就意味着的确有一位上帝或者某种至高权力存在。
1701644311
1701644312
也许我们都已经能意识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将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你的生活方式——带来怎样截然不同的后果。如果你同意第一种观点,那你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但如果你认同第二种观点,那你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就和那位设计者所安排的自然律的意义和目的紧密相关。
1701644313
1701644314
1701644315
1701644316
1701644318
人生观的故事 20 道德和自然律
1701644319
1701644320
比希和一些与他持同样观点的人认为,人类生命中存在一种因着某种目的而设计的显而易见的自然律。只是我们会因陷入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忘记这一点。当我们忘记这点的时候,灭顶之灾就会降临——这样说丝毫没有夸张之意,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发现就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1701644321
1701644322
上世纪50年代早期,在婆罗洲的迪雅克部落中爆发了疟疾。世界卫生组织试图通过在当地人居住的茅草屋中喷洒滴滴涕杀虫剂来达到控制疫情的目的。滴滴涕有效地杀死了传播疫情的蚊虫,但同时也杀死了一种能够控制啃噬茅草的毛虫繁衍的寄生蜂。当夜幕降临,携带疟疾病毒的吸血蚊虫的叫嚣总算平息了下来,然而刺耳的断裂声却此起彼伏的响起,然后就是人们狂乱的尖叫声——茅草屋的屋顶纷纷塌了下来。
1701644323
1701644324
然而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壁虎吞吃了被毒死的蚊子,结果它们再也无法正常地爬行。那些壁虎平时能够在水面上一次就蹿出好几码的距离,但现在它们就像是在周六的晚上喝多了一样打着趔趄。邻里的饿猫们把这些迈着醉步的壁虎戏弄够了之后,就把它们当作盘中大餐狼吞虎咽起来。
1701644325
1701644326
于是,猫开始大批死去。
1701644327
1701644328
随后,迪雅克部族的人们就迎来了他们的“鼠年”。部落里到处都是在空无屋顶的棚屋内外上蹿下跳的老鼠。这些啮齿动物不时窜到人们身上,还会啃咬人们的脚趾,然而他们带来的威胁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们最大的威胁是在人群中间传播黑死病的病菌——那是一种比疟疾严重得多的传染性疾病。
1701644329
1701644330
面对那样的境况,世界卫生组织应如何应对?动用灭鼠药是否又会带来其他难以预料的灾难?事态正渐渐失控,而世界卫生组织里的决策人们似乎也进入了一种在各种合理性提议中打转的怪圈,他们的初衷无非是想为那里的人们提供帮助而已。
1701644331
1701644332
最后,终于有人意识到真正需要的是恢复那里已经崩溃的某种自然规律,具体来讲就是:猫。他们需要猫,新的品种的猫。他们需要大量的,可以吃掉那些老鼠的猫。(“谁吃了那些吞吃了毒蚊子的壁虎,谁也就吃了壁虎咽下去的毒物”)但世界卫生组织如何才能将成千上万的猫运到婆罗洲的一个偏远部落中去呢?
1701644333
1701644334
一天清晨,当迪雅克部族的人们醒来走出棚屋的时候,他们听到一架正在做低空飞行的飞机的轰鸣声。不一会儿天空中就布满了背着降落伞的小猫咪。那次“猫咪空降行动”将14000只猫空降在了婆罗洲。所有的空降猫刚一落地——当然,是四脚着地——耳朵就立刻竖了起来,随即就朝着一个个隐秘的位置飞奔而去(个中究竟只有那些猫自己才知道——也许某种控制那些猫的外来力量也对此了然于胸)。很快,那些空降猫们就四处开始了它们的捕鼠行动。迪雅克族人终于从这场蚊鼠之灾中获得了拯救,当然,被拯救的还有世界卫生组织。
1701644335
1701644336
自然律不仅仅决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人类的行动亦必须与之相符。史蒂芬·柯维经常在他的演讲中提到自然律的作用,他把它称为“农场定律”。柯维指出,某些大自然的周期是恒定的,而且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尊重一系列的自然律。例如,没有人会选择把一株西红柿种在一个阴暗的壁橱里,然后还期望它在那里茁壮地生长。也没有人会把玉米种在水稻田里。总是先有播种,然后才会有收割。每个曾经在农场上住过的人都知道尊重某些“农场定律”的重要性。如果你忽略那些定律,或是定出一套自己的定律,你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农夫,你将会饿肚子。
1701644337
1701644338
同样,自然律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提醒我们应该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动而不是其他。我们把这叫做道德律,这种道德律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对自然律的一种反应。也许一位著名的海军上将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影响人的行为的例子最能清楚表明我想表达的意思。
1701644339
1701644340
当我还是一名在华盛顿打拼的初出茅庐的新手的时候,我曾在美国海军部担任一位部长助理的低级随从参谋。在那期间我曾偶尔与从事舰艇核动力开发的传奇人物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有过接触。里科弗是一位天才,但为人非常古怪。当我到他办公室去见他的时候,他请我坐在他办公桌对面的那张椅子上。我第一次坐下去的时候差一点就摔在地上,随后我才注意到里科弗把那张椅子的两条前腿各锯掉了两英寸。在和他谈话的整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老是一个劲地向前滑动,必须得努力支撑着身体才不至于滑下去变成双腿跪地的姿势。也许不用说你也已经明白了,那张向前倾斜的椅子是里科弗想出来的一个缩短会谈时间并让年轻参谋们在自己面前保持谦卑的绝佳方法。(看到我的那副姿势,“我在乞求他的帮助”的感觉似乎就不言而喻了)里科弗就是利用了称为“万有引力”的自然律使去见他的人们的举动符合他的期望。
1701644341
1701644342
如果你愿意,姑且让我们假设是一位“智能设计者”(也就是比希和其他人所说的那位上帝)创立了那样的物理定律,那么基于里科弗的例子,我们岂不是可以合理地推想,上帝也是想让我们的行为符合某种既定的秩序?请记住,道德就是选择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律的要求相符。
1701644343
1701644344
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忽略大自然的天然目的的非理性行为总是会带来许多危险。不仅仅生态系统如此,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最私密的层面亦然。提倡人应该去了解某个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学习适应它的规律是一回事(这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流行观念),但要认可我们个人的性生活应符合自然律的规则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实上,正是在这一点上对自然律的忽略造成了我们今日文化中一个最为尖锐的问题。在性这件事上,我们的本性是想为所欲为。
1701644345
[
上一页 ]
[ :1.7016442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