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2694e+09
1701962694
1701962695 [42]手边只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恬兰堂,1923铅印本),文字语气不如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页170所引生动。此处采尹氏引文。
1701962696
1701962697 [43]《道德真经指归》卷11,页9上—9下。
1701962698
1701962699 [44]案:严遵《指归》原有13卷,前6卷已佚失,故现存本以第7卷开始。此卷开始,诠释今本《老子》(38章)“上德不德……”,文中已有“主如天地,民如草木”这样极讽世写真之能事的警句。如此水平的警句史不多见,既可为古今力图为《老子》“出脱”者戒,又最有助于洞悉传统政治意识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差异。
1701962700
1701962701 [45]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吉林:长春出版社,1992),页225,引韩中民,《帛书“系辞”浅说》,原刊于《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
1701962702
1701962703 [46]同上,李书页225—226。
1701962704
1701962705 [47]这是根据李学勤意见,孔子于鲁哀公十一年返鲁以后始精心治易。即使按《论语》“五十以学《易》”推算,孔子“学《易》”仍晚于《孙子》成篇11年。
1701962706
1701962707 [48]《孙子兵法》独立思考,原创性之高,部分地反映于一项简单的统计。案:第五节曾指出《老子》短短五千言中,“圣人”一词出现二十八次之多,其他未明言圣人而系借古人以自重之处甚多,很难精估。《论语》言及“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亦不下三数十次之多。《墨》、《孟》、《荀》诸子更不待言。奇在《孙子》一十三篇,自始至终,不见“圣人”,即“圣”字亦仅一见于末篇《用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这是因为兵虽诡道,而用间谍实是诡道中最奸诈、最违反道德的举动。孙武不得不指出古之“圣智”如伊尹、吕尚之辈,正如《老子》(六十五章)之论愚民政策,若不加“玄德”外衣,居心委实见不得人!
1701962708
1701962709 [49]《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上卷,页459,王明《老子》:“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最后一句是所有研究老子的学人应该遵循的铁律。如果所有研究老子者都遵守这项铁律,对老子其人的种种奇想就可避免,对老子其人其书就较易达成理性的共识。
1701962710
1701962711
1701962712
1701962713
1701962714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1701959822]
1701962715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第九章 司马谈、迁与老子年代
1701962716
1701962717 1936年终,罗根泽先生在他主编的《古史辨》第六册的序言里曾作了过渡性的综结:
1701962718
1701962719 关于考据老子年代的文章,止第四册及此册所收,就已有三十五、六万言,真是小题大作。不要说旁观者望而却步,当事者也见而生畏。但《老子》的年代问题究竟是需要解决的。除非将先秦的学术束之高阁,否则这个问题如不解决,一切都发生障碍。
1701962720
1701962721 罗氏序文之末列举了自两宋陈师道、叶适,经有清毕沅、汪中、崔述,迄民国梁启超、胡适、冯友兰、顾颉刚、钱穆、郭沫若、唐兰、张岱年、高亨及罗氏本人等二十九家对《老子》年代的个别看法[1]。
1701962722
1701962723 《古史辨》第六册问世至今六十年间,老子年代的讨论时断时续。1973年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发现造成《老子》版本校雠方面的突破,但就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而言,仍无法消除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要之,一派始终认为老子早于孔子,他的学说经弟子世代相传才编就于战国时代;一派坚决认为老子其人其书都是晚于孔子。
1701962724
1701962725 由于《古史辨》第四及第六册早已收集了有关老子年代研究较重要的论文,而近年古棣、周英合著达百万言的《老子通》更对疑《老子》派多篇文章里,根据所谓的“思想线索”、“文字文体”、“时代术语”等片面思维与论辩一一加以批驳[2],所以本文理应极力避免重复前人已有的议论,只集中提出个人的分析和推断。
1701962726
1701962727 一、从老子国、县、乡、里考论老子年代
1701962728
1701962729 《史记》各传之中言及传主籍贯详及国、县、乡里的只有四处:
1701962730
1701962731 (一)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音邹)邑[3]。
1701962732
1701962733 (二)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4]。
1701962734
1701962735 (三)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音酉)乡人也[5]。
1701962736
1701962737 (四)老子者,楚丰现厉乡曲仁里人也。
1701962738
1701962739 可见司马迁数十年后,编撰《史记》时,只对历史上圣哲,事功方面超特级人物叙其籍贯时,才详及乡里。而《老子·韩非列传》开始即把老子其人的国籍、县籍、乡、里、姓名、字、身份、后代子孙更详尽地一一列出。这特殊的叙述方式,十余年来使我越想越反映青年司马谈与老子八世孙,胶西王卬太傅李解之间极不寻常的学术因缘。换言之,本文以司马谈从这种学术因缘中所获得的老子一生事迹,作为全文的主脉。
1701962740
1701962741 二、老子的国籍、县籍
1701962742
1701962743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开头所述老子的籍贯是楚国丰县厉乡曲仁里的正确性是不容怀疑的。《左传·哀公十七年(前478年)》:“秋七月己卯,楚公孙期帅师灭陈。”[6]《史记·陈杞世家》记有“陈泯公二十四年,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陈泯公,遂灭陈而有之。是岁孔子卒。”[7]《左》《史》从不同的立场都肯定了虞舜后代的陈国确是为楚所灭。应该稍事补充的是,《汉书·地理志下》说明此一地区于汉高祖十一年改为淮阳国,辖县共九,“陈,故国,舜后……为楚所灭。[王]莽曰‘陈陵’。丰,莽曰‘赖陵’。”颜师古注:“《昔太康地记》云城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8]
[ 上一页 ]  [ :1.7019626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