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3198e+09
1701963198
1701963199 孟轲(前379—281),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46]
1701963200
1701963201 余英时“圣典”之说难以成立,因为“圣典”的先决条件——统一帝国最高政权的承认与拥戴——是汉武帝以前所不存在的。相反地,战国时代的儒家一贯是自家造圣,对当时一般政权的抗议者[47]。但是他文章里所借重王安石的评语颇有参考价值:“先六经而后各家,庄子岂鄙儒哉!”如按战国晚期的史实解释,王安石的评论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先”字有二义:(一)孔子及儒家所诵习、传承、注释的《诗》、《书》等典籍在时序上是大大早过百家的。(二)儒家对《天下》篇中所描绘的古代圣王淳朴臻圆的知识与智慧是全部肯定、高度赞扬的,大有异于百家那样批评,甚或不时抗议的。所以“先”字的深意是与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的。
1701963202
1701963203 总之,《天下》篇对儒家毫无鄙视之意,只有合理的肯定;但也绝对没有把儒家列为“内圣外王之道的总要”。第三组:“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与评价儒家无关,就不加以讨论了。
1701963204
1701963205 (三)“道术”分裂何以始自墨子
1701963206
1701963207 道术一词文本上最早出现于《墨子·尚贤上》已在第二节中详论。墨子道术所希求成功实现的“三务”(富、众、治),正符合《天下》篇所述道术尚未为天下裂以前圣王式最高统治者的基本关怀:“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在道术词源及界说上墨子既应居首要地位,何以《天下》篇反而独独把“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责任落在墨翟、禽滑釐的肩担上?
1701963208
1701963209 最能简明论述《庄子·天下》篇首章及全篇写撰用意的是王闿运:“三代以前,异不相非,故道不裂。后世则不然,所以必作书论其意。”[48]案:孔、墨皆距三代圣王已远,但孔子及其累世弟子对传统文化及制度惟有赞扬与累进理想化,而墨子及墨者却对传统礼乐制度种种不平等及奢靡部分极力攻击。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诸章论辩偏激之处引起《天下》篇强烈反应:“……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忧,使人悲。……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其去王也远矣!”墨子这种有违人性,背离圣王之教之“纯”、“全”完整性,造成先秦思想史上一个小小的讽刺:最早铸出道术一词,并阐发其内中基本关怀的学派,竟被归罪为道术分裂的开端者。但《天下》篇并未失去其客观与公道,对墨子“自苦为极”的救世精神却是十分赞扬的。
1701963210
1701963211 四、基本关怀的非形上性
1701963212
1701963213 (一)五重文本叠合的证据
1701963214
1701963215 近年摸索先秦思想中大小课题的过程中,令笔者诧异的发现之一是,两千年来竟无学人明白指出“道术”一词源于注重功利的墨子,而不加深究即以为源自《庄子·天下》。此中原因有二:(一)诚如闻一多先师所论,魏晋之间,《庄子》“竟是清谈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他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49]。(二)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后记》未署名的“整理者”对《庄子》版本传承与注释的重点说明,很有参考价值。“《庄子》一书,汉以前很少有人称引,也没有人作注释。魏晋之际,玄学盛行,才有晋人司马彪、崔譔、向秀、郭象诸家的《注》和李颐的《集解》。”隋、唐两代有关《庄子》的著述虽有二十多种,流传至今的仅有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和成玄英的《庄子注疏》。成玄英的《庄子注疏》和宋、明注释《庄子》者类皆重哲学思想,且多以佛理释《庄》。迟至清代,《庄子》注释才注重校勘、训诂和考证[50]。
1701963216
1701963217 但长期受玄学影响之下,清代学人的训诂重点仍在音义,而不在《庄》文中关键词的探原工作。即以博洽深思的孙诒让为例,一生研撰之中,从未曾为“道术”一词的起源做过《墨》、《庄》的沟通工作。由于近、现代《老》、《庄》研究风靡海内外,“道术”一词的诠释几乎都是从玄学理论出发,完全忽视“道术”原始的性质与内涵。当代《庄》学名家陈鼓应即强调指出《天下》篇所谓的“道术”就是探讨宇宙、人生本原的最高学问[51]。按此说法,“道术”的重要是由于它的本体论或形上属性。
1701963218
1701963219 但是,本文第二节已考出方术一词,源于重实际、重功利的《墨子》全书最早篇章之一《尚贤上》;本文第三节剖析《天下》篇首章内涵时,指出古圣王整体性的道术主要内涵养民之道,虽与《墨子》所论文字表现方式不同,而内涵却大体相符。为充分证成鄙说,兹以五重意义相符、四重文本叠合的相关语句按时代先后征引如下,以备读者参考评正。
1701963220
1701963221 1.《论语·子路第十三》:
1701963222
170196322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1701963224
1701963225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1701963226
1701963227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701963228
1701963229 2.《墨子·尚贤上》:
1701963230
1701963231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1701963232
1701963233 〔欲达成此目的,必须重赏重用“道术”之士〕[52]
1701963234
1701963235 《墨子·节葬下》:
1701963236
1701963237 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
1701963238
1701963239 〔此之谓“三务”〕
1701963240
1701963241 《墨子·非乐上》:
1701963242
1701963243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1701963244
1701963245 〔解决“三患”的办法是执行“三务”;如此始能实践“道术”的主旨,达成全民的“富”、“众”、“治”〕
1701963246
1701963247 3.《庄子·天下》篇:
[ 上一页 ]  [ :1.7019631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