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0668
1701970669
【今译】
1701970670
1701970671
惠子对庄子说:“人本来是没有情的吗?”
1701970672
1701970673
庄子说:“是的。”
1701970674
1701970675
惠子说:“人若没有情,怎么能称为人?”
1701970676
1701970677
庄子说:“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怎么不能称为人?”
1701970678
1701970679
惠子说:“既然称为人,怎么没有情?”
1701970680
1701970681
庄子说:“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乃是说人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性,经常顺任自然而不用人为去增益。”
1701970682
1701970683
惠子说:“不用人为去增益,怎么能够保存自己的身体?”
1701970684
1701970685
庄子说:“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性。现在你驰散你的心神,劳费你的精力,倚在树下歌吟,靠着几案休息。天给了你形体,你却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
1701970686
1701970687
1701970688
1701970689
1701970691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大 宗 师
1701970692
1701970693
〈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悟道的境界。“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宇宙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之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1701970694
1701970695
本篇分为十章,首章提出天人的关系,即讨论自然与人的关系。其观点为天人作用本不分,“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为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是亲和的关系。庄子天人一体的观念,表达了人和宇宙的一体感,人对宇宙的认同感与融合感。能了解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的,便是“真人”。在这一章里,对于真人的精神面貌有诸多的描绘。第二章,要人认识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昼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规律。人不当局限于形躯之我,当与大化同流;在自然万化中求生命的安顿。第三章写“道”,简略地描述道体的无形、永存及无限性。第四章,借南伯子葵对女偊的对话,述学道的进程。第五章,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为友,体认“死生存亡之一体”。第六章,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不为死生之情所束缚。生来死归,为自然变化的必然现象,能安于所化,精神才能获得大解放。这里,对于生之无系感与死之无惧感作了许多的描述。子桑户死,二友“临尸而歌”的泰然神态,拘于礼教的儒家人物见了大为惊异。儒家“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饰众人的视听而已,故二友笑儒者“恶知礼意!”第七章,写孟孙才善处丧,孟孙氏不受儒家繁琐礼节所拘,他能了解生死的真相,了解变化的道理。第八章,意而子与许由的对话,指责尧以仁义是非刑残于人,这是对儒家传统主义的道德规范、理论价值进行批判。指出在儒家道德规范、理论价值的束缚下,人类精神便无自由活动的可能。第九章写“坐忘”。“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离形”,即消除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去知”,即去除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伪诈。如此,心灵才能开敞无碍,无所羁绊,而通向广大的外境。篇末一章,由子桑的困境,写其安命的思想。自然变化即是“命”,“安命”亦即安于自然的变化流行。
1701970696
1701970697
1701970698
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泉涸之鱼、相濡以沫、相忘江湖、自适其适、藏舟于壑、藏山于泽、善始善终、莫逆之交、游方之外、不生不死、相视莫逆、决溃痈、息黥补劓、鼠肝虫臂等。
1701970699
1701970700
1701970701
1701970702
1701970703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一
1701970704
1701970705
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知天之所爲者,天而生也①;知人之所爲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②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1701970706
1701970707
雖然,有患③。夫知有所待④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1701970708
1701970709
且有眞人而後有眞知。何謂眞人?古之眞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⑤。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⑥於道者也若此。
1701970710
1701970711
古之眞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眞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⑦。其耆欲深者,其天機⑧淺。
1701970712
1701970713
古之眞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⑨,其入不距⑩;翛然⑪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⑫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眞人。
1701970714
1701970715
若然者,其心忘⑬,其容寂,其顙頯⑭;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1701970716
1701970717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爲愛人,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眞,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⑮
[
上一页 ]
[ :1.7019706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