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71044e+09
1701971044
1701971045 陈寿昌说:“文字生于语言,故以书之墨本者为‘副’。”
1701971046
1701971047 ⑫ 洛诵:诵读的意思。
1701971048
1701971049 王先谦说:“谓连络诵之,犹言反复读之。‘洛’、‘络’同音借字。”
1701971050
1701971051 陈启天说:“‘洛诵’,记诵也,犹言语言也。‘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谓文字之流传得之于语言之流传也。”
1701971052
1701971053 ⑬ 瞻明:见解洞彻(王先谦说)。“瞻”,见。
1701971054
1701971055 陈启天说:“‘洛诵之孙闻之瞻明’,谓语言之流传得之于目见也。”
1701971056
1701971057 ⑭ 聂(niè)许:目聂而心许(林云铭说)。
1701971058
1701971059 陈启天说:“‘聂许’,谓耳听。‘瞻明闻之聂许’,谓目见得之于耳听也。”
1701971060
1701971061 ⑮ 需役:“需”,须。“役”,行;勤行勿怠(成《疏》)。“需役”,即实践(金谷治说)。
1701971062
1701971063 陈启天说:“‘需役’,谓修行。‘聂许闻之需役’,谓耳听得之于修行也。”
1701971064
1701971065 ⑯ 于讴(ōu):咏叹歌吟(宣颖说)。“于”,音乌。“讴”,歌谣。
1701971066
1701971067 ⑰ 玄冥:深远幽寂。
1701971068
1701971069 陈启天说:“谓赞叹得之于玄同杳冥无形之境界。”
1701971070
1701971071 王孝鱼说:“‘玄冥’就是学道过程中所说的慧悟。”
1701971072
1701971073 ⑱ 参寥:空廓(陆长庚《副墨》);“参寥”者,参悟空虚,〈人间世〉所谓的“集虚”(王孝鱼说)。
1701971074
1701971075 李颐说:“‘参’,高也。高邈寥旷,不可名也。”(《释文》引)
1701971076
1701971077 陈启天说:“谓玄冥之境界得之于寥廓无极之境界。”
1701971078
1701971079 ⑲ 疑始:迷茫之始(罗勉道《循本》)。
1701971080
1701971081 唐卢重玄说:“‘疑’者,不敢决言以明深妙者。”(《列子解》,注解《列子·天瑞篇》“疑独”句)
1701971082
1701971083 宣颖说:“似有始而未尝有始。”
1701971084
1701971085 【今译】
1701971086
1701971087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的年龄很大了,而面色如孩童,为什么呢?”
1701971088
1701971089 女偊说:“我闻道了。”
1701971090
1701971091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得到吗?”
1701971092
1701971093 女偊说:“不!不可以!你不是学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的才质而没有圣人的根器,我有圣人的根器而没有圣人的才质,我想教他,或许他可以成为圣人了吧!不是这样的,以圣人之道告诉具有圣人才质的人,也容易领悟的。我告诉他而持守着,持守三天而后能遗忘世故;已经遗忘世故了,我再持守,七天以后就能不被物役;心灵已经不被物役了,我又持守着,九天以后就能无虑于生死;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心境就能清明洞彻;心境清明洞彻,而后能体悟绝对的道;体悟绝对的道,而后能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后才能没有死生的观念。大道流行能使万物生息死灭,而它自身是不死不生的。道之为物,无不一面有所送,无不一面有所迎;无不一面有所毁,无不一面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的意思,就是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
[ 上一页 ]  [ :1.7019710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