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71308e+09
1701971308 子贡说:“请问那些不合于俗的异人是什么人。”
1701971309
1701971310 孔子说:“异人是异于世俗人而应合于自然。所以说,从自然的观点看来是小人的,却成为人间的君子;从自然的观点看来是君子的,却成为人间的小人。”
1701971311
1701971312
1701971313
1701971314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①,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②。”
1701971315
1701971316 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後③;若化爲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④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且彼有駭形⑤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耗精⑥。孟孫氏特覺⑦,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⑧。且也相與吾之耳⑨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非吾乎⑩?且汝夢爲鳥而厲⑪乎天,夢爲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⑫,獻笑不及排⑬,安排而去化⑭,乃入於寥天一⑮。”
1701971317
1701971318 【注释】
1701971319
1701971320 ① 孟孙才:姓孟孙,名才。鲁国人。
1701971321
1701971322 ② 回壹怪之:“壹”,语助(王引之《经传释词》)。
1701971323
1701971324 ③ 不知孰先,不知孰后:“先”“后”,指生前死后。“孰”今本作“就”,疑形近致误。
1701971325
1701971326 林云铭说:“‘就’字,疑‘孰’字之误。”按林说是,“两就”字并作“孰”。
1701971327
1701971328 ④ 以待其所不知之化:以应付那不可知的变化。
1701971329
1701971330 ⑤ 有骇形:“骇”,当读为“改”,谓形态有变易(杨树达说)。
1701971331
1701971332 ⑥ 有旦宅而无耗精:“旦”,即嬗、禅等字之借(章炳麟说)。“旦宅”,形骸之变(郭《注》)。按“旦”借嬗,即变化之意;“宅”为“神之舍”(成《疏》);指躯体而言。“耗精”,今本作“情死”,依刘师培之说,据《淮南子·精神训》改。
1701971333
1701971334 刘师培说:“今考《淮南子·精神训》云:‘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有缀宅而无耗精’,语本《庄》书。而‘损’、‘耗’;‘心’、‘精’,词咸偶列。古籍‘耗’恒作‘眊’,‘眊’、‘死’;‘精’、‘情’,形近互讹,倒书则为‘情死’。”按:刘说可从。“有旦宅而无耗精”与上句“有骇形而无损心”,正相对文。
1701971335
1701971336 ⑦ 特觉:独觉。
1701971337
1701971338 ⑧ 是自其所以乃:这就是他所以这个样子的缘故。按指孟孙才依世情随众哭而哭泣无涕。
1701971339
1701971340 林希逸说:“欲简不得简而乃随众以哭也。此句最难解,故数本以上句‘乃’字与下句‘且’字,合为‘宜也’两字,良可笑也。”
1701971341
1701971342 宣颖说:“‘乃’,犹那等样。言孟孙氏之哭泣,亦不过见人如此,随之如此。”
1701971343
1701971344 章炳麟说:“‘乃’,以双声借为‘然’,如此也。”
1701971345
1701971346 ⑨ 相与吾之耳:互相称说这是我。
1701971347
1701971348 宣颖说:“世人但知有一我耳。”
1701971349
1701971350 王先谦说:“人每见吾暂有身,则相与吾之。”
1701971351
1701971352 ⑩ 庸讵知吾所谓吾之非吾乎:“非吾”两字原缺,根据朱桂曜等说补。
1701971353
1701971354 朱桂曜说:“案此句殊不成语,‘之’下疑落‘非吾’二字,本作‘庸讵知吾所谓吾之非吾乎?’上文‘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齐物论〉篇‘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句法并同也。”按朱说是。刘文典《补注》、王叔岷《校释》引证相同。
1701971355
1701971356 ⑪ 厉:“戾”同声通用,至(王先谦《注》)。《淮南子·俶真训》作“飞”。
1701971357
[ 上一页 ]  [ :1.7019713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