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2504
1701972505
1701972506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⑦盜跖也。為之斗斛⑧以量之,則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⑨以稱之,則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⑩以信之,則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⑪,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⑫大盜,揭諸侯⑬,竊仁義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⑭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⑮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1701972507
1701972508
【注释】
1701972509
1701972510
① 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龙逢”、“比干”已见于〈人间世〉篇。“苌弘”,春秋末期周灵王的贤臣,被国君所杀害,事见《左传·哀公三年》。“肔”(tuō),车裂之刑,一说刳肠。“子胥靡”,伍子胥向吴王夫差诤谏遭杀,尸首糜烂于江中。
1701972511
1701972512
李勉说:“‘身不免乎戮’,言暴君之戮贤人而莫之敢抗者,皆孔子圣法所谓尊君之故,此圣法之罪也。向无圣法,则桀纣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故黄宗义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何况暴君乎!圣法称国君如天如父,使民不敢诛淫乱之君,国君更得借此任意屠戮贤臣,此亦圣法之罪也。”
1701972513
1701972514
② 妄意:猜测。
1701972515
1701972516
③ 唇竭则齿寒:有两解:(一)“竭”,当从《战国策》作“揭”(孙诒让《札迻》)。“唇竭”,谓反举其唇向上(俞樾说)。(二)《春秋左传》云:“唇亡齿寒。”“竭”,与亡义通。唇亡谓唇缺,唇缺则齿寒(李勉说)。按两说均可通。
1701972517
1701972518
④ 鲁酒薄而邯郸围:这件事有两种说法:(一)楚宣王会合诸侯,鲁恭公后到,而所献的酒也淡薄。楚宣王就不高兴,想侮辱他。鲁恭公说:“我是周公的后代,行天子的礼乐,现在我送酒已经失礼了,还要怪我的酒不好,这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不告而别。楚宣王生气,遂出兵攻打鲁国。以前,梁惠王一直就想攻伐赵国,但是恐怕楚国援救而迟迟不敢出兵,现在正逢楚国和鲁国相争,梁惠王就乘机围攻赵城邯郸(根据成玄英《疏》);(二)另一种说法是:楚国会同诸侯,鲁国和赵国都献酒给楚王。鲁国的酒淡薄而赵国的酒浓。楚国管酒的人向赵国讨酒,赵国不给他,于是管酒的人就把赵国的好酒和鲁国的薄酒相调换,楚王因赵国的酒淡薄,就围攻邯郸(根据许慎注《淮南子》所说的)。
1701972519
1701972520
⑤ 纵舍:释放。“舍”,同“捨”。
1701972521
1701972522
⑥ 谷虚而川竭:原作“川竭而谷虚”。应作“谷虚而川竭”,与下句“丘夷而渊实”对文,谓谷虚则川亦竭,盖川之水由众谷而来(李勉说)。
1701972523
1701972524
⑦ 重利:谓增益其利。《汉书·文帝纪》:“是重吾不德也。”注云:“重,谓增益。”(陶鸿庆《札记》)
1701972525
1701972526
⑧ 斛(hú):量器;可容五斗。
1701972527
1701972528
⑨ 权衡:“权”,称锤(李颐说)。“衡”,称梁(成《疏》)。
1701972529
1701972530
⑩ 符玺(xǐ):印章。
1701972531
1701972532
成玄英说:“‘符’者,分为两片,合而成一,即铜鱼木契也。‘玺’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摄召天下也。”
1701972533
1701972534
⑪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杂篇·盗跖篇〉:“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史记游侠传》引作:“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钩”,即腰带环。
1701972535
1701972536
⑫ 逐于:随(成《疏》)。按“逐”,争。“于”,为。
1701972537
1701972538
⑬ 揭诸侯:“揭”,同〈达生〉篇“揭日月而行”之“揭”,谓举帜立为诸侯。
1701972539
1701972540
⑭ 轩冕:高车冠冕。“轩”是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子。“冕”是古时大夫以上所戴的帽子。
1701972541
1701972542
⑮ 斧钺之威:指死刑的威吓。“钺”(yuè),大斧。
1701972543
1701972544
【今译】
1701972545
1701972546
让我们来试作申论。世俗上所谓最聪明的,能有不替大盗储聚的吗?所谓的至圣,能有不替大盗守备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关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刳肠,伍子胥尸体糜烂于江中,像这四个人的贤能都不免于杀身之祸。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盗也有道吗?”盗跖说:“无论哪里怎会没有道呢!如猜测屋内所储藏的,就是圣;带头先进去,就是勇;最后出来,就是义;酌情判断能不能下手,就是智;分赃平均,就是仁。这五样不具备而能成大盗,这是天下绝没有的事。”这样看来,善人如果不懂得圣人之道便不能自立,盗跖如果不懂得圣人之道便不能横行;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有利于天下的也少而有害于天下的也多。所以说嘴唇反张,牙齿便觉寒冷,鲁侯的酒味薄,赵国的邯郸便遭围困,圣人出现,大盗便兴起了。打倒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得太平。溪谷空虚,河川便干涸,丘陵移平,深渊便填满。圣人死了,大盗就不会兴起,天下便太平无事了。
1701972547
1701972548
如果圣人不死,大盗便不会停止。虽然是借重圣人来治理天下,却大大增加了盗跖的利益。制造斗斛来量,却连斗斛也盗窃去了;制成天秤来称,却连天秤也盗窃去了;刻造印章来取信,却连印章也盗窃去了;提倡仁义来矫正,却连仁义也盗窃去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带钩的人便遭刑杀,而盗窃国家的反倒成为诸侯,诸侯的门里就有仁义了,这不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因而那些争为大盗,拥位诸侯,盗窃仁义和斗斛、天秤、符印利益的人,即使用高车冠冕的赏赐也不能劝阻他们,用斧钺的威刑也不能禁止他们。这样大大有利于盗跖而无法禁止的,都是圣人的过错。
1701972549
1701972550
故曰:“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①。”彼聖人者②,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知③,大盜乃止;擿④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⑤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⑥,鑠絕竽瑟⑦,塞師曠之耳⑧,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⑨,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⑩。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⑪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⑫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⑬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1701972551
1701972552
【注释】
1701972553
[
上一页 ]
[ :1.7019725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