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4081
1701974082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一
1701974083
1701974084
天道運而無所積①,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②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③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④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⑤。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⑥者,天地之本⑦,而道德之至⑧,故帝王聖人休焉⑨。休則虛,虛則實⑩,實者備矣⑪。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⑫矣。無為則兪兪⑬,兪兪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鄕⑭,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⑮。以此退居而閒遊,則江海山林之士服⑯;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1701974085
1701974086
【注释】
1701974087
1701974088
① 天道运而无所积:自然规律的运行是不停顿的。
1701974089
1701974090
成玄英说:“‘运’,动也。‘积’,滞也。言天道运转,照之以日月,润之以雨露,曾无滞积,是以四序回转,万物生成。”
1701974091
1701974092
严北溟说:“‘天道’的内容,最早包含着天文学家关于天体运行轨道的推算和占星术用来预卜吉凶祸福的两种因素,即科学的和迷信的两种因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和原始宗教迷信的动摇,‘天道’观念中的迷信成分也逐渐褪色,进步思想家开始用‘天道’来表示天体运用的一种客观规律性。”
1701974093
1701974094
② 六通四辟:六合通达四时顺畅。“六”,指六合,即四方上下,“四”,指四时;一指空间,一指时间。“辟”,同“闢”。“六通四辟”见于〈天下〉篇。
1701974095
1701974096
③ 昧然:冥然,不知不觉的意思。“昧然”见于〈田子方〉和〈知北游〉。
1701974097
1701974098
④ 铙:与“挠”同(林希逸《口义》)。《御览》六七引“铙”作“挠”(马叙伦校)。
1701974099
1701974100
⑤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后来禅家开悟的境地——“明镜止水”一观念,即源于此(福永光司说)。
1701974101
1701974102
⑥ 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虚”、“静”见《老子》十六章,“恬淡”见《老子》三十一章,“寂漠”与《老子》二十五章“寂寥”同义(福永光司说)。
1701974103
1701974104
⑦ 天地之本:“本”今本误为“平”,根据马叙伦之说改正。
1701974105
1701974106
马叙伦说:“案‘平’〈刻意〉篇作‘本’,今本误作‘平’,当从之。下文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是其证。‘平’、‘本’形声相近而讹。”
1701974107
1701974108
⑧ 道德之至:“至”,与“质”同。“至”,实。〈刻意〉篇正作“道德之质”(郭庆藩说)。陈碧虚《阙误》引张君房本“至”下有“也”字。
1701974109
1701974110
⑨ 休焉:休虑息心(成《疏》)。
1701974111
1701974112
⑩ 虚则实:即禅家所谓真空而后实有(林希逸说)。
1701974113
1701974114
⑪ 实者备矣:“者”,读为“则”(马叙伦《义证》)。“备”,今本作“伦”。《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伦”作“备”,于义为长(奚侗《补注》)。“实者备矣”,与下“动则得矣”为韵。“备”以形近讹为“伦”(刘文典《补正》)。
1701974115
1701974116
⑫ 责:指各尽其责。
1701974117
1701974118
⑬ 俞俞:犹愉愉(林云铭《庄子因》);形容安逸的样子。
1701974119
1701974120
⑭ 南乡:通“南向”,即南面。“南面”、“北面”见于〈天地〉篇。
1701974121
1701974122
⑮ 玄圣素王之道也:“素王”二字本之于此(胡文英《独见》)。
1701974123
1701974124
⑯ 则江海山林之士服:“则”字通行本缺,依武延绪之说补。
1701974125
1701974126
武延绪说:“按‘江’上疑脱‘则’字。”
1701974127
1701974128
严灵峰先生说:“武说是也。下文‘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与此一律,因据补。”
1701974129
1701974130
【今译】
[
上一页 ]
[ :1.7019740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