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75778e+09
1701975778
1701975779 【今译】
1701975780
1701975781 河神说:“那么我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我对于事务的辞受取舍,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1701975782
1701975783 北海神说:“从道的观点看来,无所谓贵贱,贵贱是反复无端的;不要拘束你的心志,致使和大道相违。无所谓多少,多少是互相更代变换的;不要拘执一偏而行,致使和大道不合。要严正像一国的君主,没有偏私的恩惠;要超然像祭祀时的社神,没有偏私的保佑;要宽大像四方的无穷无尽,没有彼此的界限。包容万物,有谁承受扶助?这是说没有偏向。万物是齐一的,谁是短谁是长的呢?大道是没有终始的,万物有死生的变化,不以一时所成而为可恃;万物时而空虚,时而盈满,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年岁不能存留,时光不能挽住;消灭、生长、充实、空虚、终结了再开始。这就是讲大道的方向,谈万物的道理。万物的生长,犹如快马奔驰一般,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化,没有一个时间不在移动,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万物原本会自然变化的。”
1701975784
1701975785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1701975786
1701975787
1701975788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①,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②,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③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人在外④,德在乎天⑤。知乎人之行⑥,本乎天,位乎得⑦;蹢⑧而屈伸,反要而語極⑨。”
1701975789
1701975790 【注释】
1701975791
1701975792 ① 权:应变。
1701975793
1701975794 ② 火弗能热,水弗能溺:〈逍遥游〉篇:“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大宗师〉篇:“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同义。
1701975795
1701975796 ③ 薄之:轻犯(成《疏》);迫近(林希逸说)。“薄”,迫(王先谦《注》),引申为触犯(曹础基说)。
1701975797
1701975798 ④ 天在内,人在外:天机藏在心内,人事露在身外。
1701975799
1701975800 成玄英《疏》:“天然之性,韫之内心;人事所顺,涉乎外迹。”
1701975801
1701975802 ⑤ 德在乎天:至德(最高修养)合于自然。
1701975803
1701975804 ⑥ 知乎人之行:“乎”字通行本作“天”。审文义,当从江南古藏本作“乎”。
1701975805
1701975806 王叔岷先生说:“褚伯秀云:‘“天”当是“夫”,音符。’其说是也。陈碧虚《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作‘乎’。‘夫’犹‘乎’也。”
1701975807
1701975808 ⑦ 位乎得:处于自得的境地。
1701975809
1701975810 ⑧ 蹢躅:进退不定的样子。
1701975811
1701975812 ⑨ 反要而语极:返回道的中心而谈论道的极致。
1701975813
1701975814 林希逸说:“道之至要也,理之至极也。”
1701975815
1701975816 林云铭说:“道要理极,即上文‘大义之方’,‘万物之理’者。”
1701975817
1701975818 【今译】
1701975819
1701975820 河神说:“那么为什么还以道为贵呢?”
1701975821
1701975822 北海神说:“认识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了应变,明了应变的人不会让外物伤害自己。有最高修养的人,火不能烧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损伤他,禽兽不能侵害他。并不是说他迫近它们而不受损伤,而是说他能观察安全和危险的境地,安心于祸患和幸福的情境,进退却很谨慎,所以没有能加害于他的。因此说:‘天机藏在心内,人事露在身外,至德在于不失自然。’知道人的行为,本于自然,处于自得的境地;时进时退时屈时伸,这就返回了道的中心而谈论了理的极致。”
1701975823
1701975824 河伯①曰:“何謂天?何謂人?”
1701975825
1701975826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③,無以得殉名④。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眞⑤。”
1701975827
[ 上一页 ]  [ :1.7019757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