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82252e+09
1701982252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1701967261]
1701982253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寓  言
1701982254
1701982255 〈寓言〉篇,由七章文字杂纂而成。各节意义不相关联。“寓言”,寄托寓意的言论。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1701982256
1701982257 本篇第一章说明本书所使用的文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是说明寓言、重言在书中所占的比例。进而说明为什么要使用寓言重言。接着说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无心之言(“卮言”),合于自然的分际。有人以为这节是《庄》书的凡例。第二章,庄子与惠子对话,借孔子弃绝用智、未尝多言,讥惠子恃智巧辩。第三章,写曾子心有所系,未达化境。第四章,写颜成子游进道的过程。第五章,写不执着生死。第六章,为罔两问景,写“无待”,与〈齐物论〉篇文字稍异而义同。第七章,写阳子居见老聃,去骄泰的神态。
1701982258
1701982259 本篇提出“言无言”、“万物皆种”、“始卒若环”等哲学命题。此外,和以天倪、睢睢盱盱等成语,亦见于本篇。
1701982260
1701982261
1701982262
1701982263
1701982264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一
1701982265
1701982266 寓言十九①,重言十七②,巵言③日出④,和以天倪⑤。
1701982267
1701982268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⑥。親父不爲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爲是之⑦,異於己爲非之。
1701982269
1701982270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⑧也,是爲耆艾⑨。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⑩以期年耆⑪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⑫,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⑬,是之謂陳人⑭。
1701982271
1701982272 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⑮。不言則齊⑯,齊與言不齊⑰,言與齊不齊也,故曰言無言⑱。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⑲;終身不言,未嘗不言⑳。有自也㉑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㉒。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㉓也,以不同形相禪㉔,始卒㉕若環,莫得其倫㉖,是謂天均㉗。天均者天倪也。
1701982273
1701982274 【注释】
1701982275
1701982276 ① 寓言十九:寄托寓意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
1701982277
1701982278 郭象说:“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按:“十九”是说十居其九,这是指寓言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郭《注》以为“十言而九见信”,非。
1701982279
1701982280 ② 重言十七: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
1701982281
1701982282 张默生说:“寓言的成分,已占有全书的十分之九了,剩下的也不过还有十分之一,为什么重言又占全书的十分之七呢?《庄子》书中,往往寓言里有重言,重言里也有寓言,是交互错综的,因此寓言的成分,即使占了全书的十分之九,仍无害于重言的占十分之七。这种交互引用的例子很多。”(《庄子新释》)按张说是。庄子行文,寓言中含重言,重言中又含寓言,两种表达方式交互使用着的。
1701982283
1701982284 ③ 卮(zhī)言:“卮”,酒器。无心之言,即卮言(成玄英《疏》)。按:“卮”是酒器,卮器满了,自然向外流溢,庄子用“卮言”来形容他的言论并不是偏漏的,乃是无心而自然的流露。
1701982285
1701982286 张默生说:“‘卮’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之为物,是空而无底的,你若向里注水,它便立刻漏下,若连续注……庄子卮言的取义,就是说,他说的话都是无成见之言,正有似于漏斗,他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的。”
1701982287
1701982288 ④ 日出:谓日新(郭象《注》)。
1701982289
1701982290 ⑤ 和以天倪:合于自然的分际。
1701982291
1701982292 ⑥ 借外论之:“藉”,借。
1701982293
1701982294 郭象说:“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
1701982295
1701982296 ⑦ 同于己为是之:“为”,训则(王引之说)。
1701982297
1701982298 ⑧ 已言:“已”,止。“已言”,止其争辩(林希逸《口义》)。
1701982299
1701982300 ⑨ 耆艾:年长之称。五十岁叫“艾”,六十岁叫“耆”。
1701982301
[ 上一页 ]  [ :1.701982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