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15721
【引述】
1702015722
1702015723
老子提出“见素抱素”的主张,他认为上层治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下,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1702015724
1702015725
本章和上章老子一再地肯定孝慈的德行,这和六十七章谓:“我有三宝:一曰慈,……”是相应的。
1702015726
1702015727
郭店简本和通行本最大的差别便是“绝伪弃诈”被改成“绝仁弃义”。若依通行本“绝仁弃义”,则意为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矫揉造作。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庄子沉痛地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情形,或许老子那时代还没有这般严重,但已经足以欺诈人民了。所以认为不如抛弃这些被人利用的外壳,而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孝慈。
1702015728
1702015729
流俗重“文”,老子重“质”。老子视“文”为巧饰,违反了人性的自然。巧饰流行,更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拘束着人性的自然。老子在本章中所流露的愤世之言,乃是针对虚饰的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而发的。
1702015730
1702015731
1702015732
1702015733
1702015735
老子今注今译 二 十 章
1702015736
1702015737
絕學無憂①。唯之與阿②,相去幾何?美之與惡③,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④。
1702015738
1702015739
荒兮,其未央哉⑤!
1702015740
1702015741
衆人熙熙⑥,如享太牢,如春登臺⑦。
1702015742
1702015743
我⑧獨泊⑨兮,其未兆⑩,如嬰兒之未孩⑪;
1702015744
1702015745
儽儽兮⑫,若無所歸。
1702015746
1702015747
衆人皆有餘⑬,而我獨若遺⑭。我愚人⑮之心也哉!沌沌兮!
1702015748
1702015749
俗人昭昭⑯,我獨昏昏⑰。
1702015750
1702015751
俗人察察⑱,我獨悶悶⑲。
1702015752
1702015753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⑳。
1702015754
1702015755
衆人皆有以㉑,而我獨頑且鄙㉒。
1702015756
1702015757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㉓。
1702015758
1702015759
【注释】
1702015760
1702015761
①绝学无忧:谓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无忧”,即无扰。
1702015762
1702015763
按:“绝学无忧”,郭店简本接“为学日益”章,但与通行本同,置于“唯之与阿”句前。
1702015764
1702015765
②唯之与阿:“唯”,恭敬的答应,这是晚辈回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的答应,这是长辈回应晚辈的声音。“唯”、“阿”都是回应的声音,“阿”的声音高,“唯”的声音低,在这里用以表示上下或贵贱的区别。
1702015766
1702015767
成玄英疏:“‘唯’,敬诺也。‘阿’,慢应也。”
1702015768
1702015769
③美之与恶:“美”,王弼本作“善”,傅奕本作“美”,简本及帛书甲本正同,今据改。
1702015770
[
上一页 ]
[ :1.7020157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