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4245
1702024246
该篇涉及到的弟子还有南宫适、子路、冉求、子贡、曾子、子张等。
1702024247
1702024248
(十三)《卫灵公》
1702024249
1702024250
该篇四十九章,其中记卫灵公问陈(阵)、在陈绝粮、史鱼、蘧伯玉等,疑为弟子困于陈蔡前后所记。该篇忽然论到舜,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或许是因为陈为舜后,所以夫子睹地思人、有感而发吧。弟子子张为陈人,该篇先有“子张问行”的话,篇末也以子张和孔子的对话作结,或者与子张有密切的关系。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弟子列传》记载,从夫子于陈蔡者,有名可察者为颜渊、子贡、子路、子张四人。而该篇提到的弟子,正为此四人,这恐怕不是巧合,而且恰好能呼应该篇为从夫子于陈蔡之间者所作的说法。于“行”之中,故子张问行。困厄之际,故夫子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豪言壮语。此外,该篇有些文字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迹,如:
1702024251
1702024252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02024253
1702024254
可注意的是“居是邦也”的说法,刘宝楠云“言居是邦,则夫子周游时”。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1702024255
1702024256
(十四)《季氏》
1702024257
1702024258
从《季氏》起,至于《尧曰》,为《论语》最后的五篇。前人多怀疑此五篇晚出不类,清崔述称:
1702024259
1702024260
《论语》后五篇,惟《子张》篇专记门弟子之言,无可疑者。至于《季氏》、《阳货》、《微子》、《尧曰》四篇之中可疑者甚多。《季氏》篇将伐颛臾章、《阳货》篇公山弗扰章,皆记孔子之事不可信者,疑皆后人取续得者之所续入,未敢信以为必然也。《微子》篇杂记古今逸事,有与圣门绝无涉者,而楚狂三章,语意乃类庄周,皆不似孔氏遗书。至《尧曰》篇,《古论语》本两篇,篇或一章,或二章,其文尤不类。盖皆断简无所属,附之书末者。(《洙泗考信录》)
1702024261
1702024262
此说影响很大,后来如梁启超等都受其影响。可参见曾秀景《论语古注辑考》的讨论。
1702024263
1702024264
无论如何,《论语》从《季氏》篇开始,文章风格为之一变。《季氏》篇十四章,提到孔子言论的地方,与之前诸篇多用“子曰”的提法不同,全部都是采用“孔子曰”。一般来说,孔子弟子称老师都是“子”或者“夫子”,弟子以后,为了区别起见,著氏于“子”上,变成了“孔子”。明显者如孟子和荀子引用孔子的话,都是用“孔子曰”来表示。所以《季氏》篇从体例上看,确实有晚出的证据,不可否认。另外,该篇又喜用数字,如十世、五世、四世、三世、三友、三乐、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非常整齐,也许出于后人的加工。即使这些话果然都是孔子所说,把它们放在一起,显然也是出于编者有意的构造。
1702024265
1702024266
(十五)《阳货》
1702024267
1702024268
该篇二十四章,似乎很难说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篇中提到的弟子有子游、子路、子张、子贡和宰我等,孔子的儿子伯鱼也有出现,是孔子告诫他学习《周南》和《召南》的。其中子路出现的次数最多,共四次。该篇中表现出的孔子形象与《述而》、《子罕》等篇明显不同,值得注意。一是仕与不仕的尴尬,这从“阳货欲见孔子”章、“公山弗扰以费畔”章、“佛肸召”章等中看的非常明显。二是愤世嫉俗的心情,这表现在对人物以及世风尖刻的评论之中。
1702024269
1702024270
(十六)《微子》
1702024271
1702024272
该篇十一章,其内容主要是对一些人物的评论,如殷之三仁、周之八士等,似乎借此来揭示儒家的理想人格。篇中记载了隐者和逸民,也似乎是有意在儒家之隐者和一般的隐者之间划出一个界限。其论伯夷、叔齐、柳下惠及夫子自道的一段,明显与《孟子》有关,当为孟子之所本。试比较如下:
1702024273
1702024274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702024275
1702024276
《孟子·万章下》云:
1702024277
1702024278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1702024279
1702024280
又《孟子·公孙丑》亦论伯夷、柳下惠,云:
1702024281
1702024282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呃穷而不悯。
1702024283
1702024284
与《微子》篇所记孔子之言都类似。此外,《公孙丑》篇还论及微子、比干和箕子,即《微子》篇所谓的“殷有三仁”,显示出该篇或与《微子》篇有些瓜葛。
1702024285
1702024286
从这来看,尽管《论语》的后五篇有晚出的迹象,那只是相对于孔子弟子而言的。若说晚于孟子,似乎也不可能。
1702024287
1702024288
(十七)《子张》
1702024289
1702024290
该篇全部是记载孔子弟子的话,而且主要是晚期弟子,如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只有子贡属于早期弟子。而且从内容上来看,子贡的话主要是对孔子的赞美之辞,与子张等说明自己的想法不同。这种情形,更让我们觉得该篇的材料明显是有意编辑在一起的,而且属于孔子后进弟子的系统。其中弟子之间互相批评的记载,对于研究孔门弟子的分化,很有价值。子张、子夏和子游在孟子中也经常一并提及,公孙丑曾问孟子说:
1702024291
1702024292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回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
1702024293
1702024294
看来当时在儒家内部对孔门弟子有这样的评价。这明显是偏重于所谓的德行之儒,而贬低文学之儒。又《滕文公》篇说:
[
上一页 ]
[ :1.7020242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