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4735
这说法得到了钱穆的赞同,详见其《先秦诸子系年考辨》。(4)但仔细的考虑,情形未必如此。且不说司马迁作《弟子列传》时根据的有古文《弟子职》之类的文献,比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材料自然为多。因此对他的记载,后人不应轻易怀疑和改变。再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不妥当之处。《史记·儒林列传》说:
1702024736
1702024737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1702024738
1702024739
子张在孔子死后的居陈,应该和子夏的居西河一样,都是回到故国去发展。否则的话,他的居陈就不好解释。从这点来看,子张是陈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鲁国固然有颛孙氏,陈国就未必不能有。也许是因为子张在鲁国从夫子问学十余年,这个时候,家境困苦,所以有“鲁之鄙家”的说法。况且《吕氏春秋》本来只是一般的记载,其态度又非正史为某人树碑立传所能比。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遵从司马迁的说法,以子张为陈人。其实,原本在那个时候,士阶层的流动并不是罕见的事情。因此对于先秦诸子的籍贯,常常有不同的说法,这是很正常的情形。如墨子就有鲁宋两说,争执不下。说子张居陈,也未必就把他的活动都限定在陈地。他的儿子申详曾经和子思同殿为鲁穆公之臣,当然也不能证明子张是鲁国人。
1702024740
1702024741
子张小孔子四十八岁,在孔门弟子之中,明显属于后进。他的入门,确切的年代不得而知。但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子张便已经追随夫子了。《孔子世家》叙述该事在鲁哀公六年,即孔子死前十一年,其时夫子六十二岁,子张仅十四岁。如果按朱子所说,则孔子困于陈蔡事发生在哀公二年,又早四年。刘宝楠则以为在哀公四年,早二年。以子张的年龄,加上作为陈国人的身份,说子张就是在孔子游历陈国的时候才刚刚加入孔门,也不是太荒唐的想法。此后大概一直随夫子问学,直到为孔子守丧三年后离去。
1702024742
1702024743
子张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应该是很引人注目的人物,所以在《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和同门评价他的言论。如:
1702024744
1702024745
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1702024746
1702024747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
1702024748
1702024749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
1702024750
1702024751
他和子夏都属于有名的弟子,而其间的分歧大概也是很明显,所以子贡特别向夫子请教二人的优劣。又《论语·子张》篇曾经记载:
1702024752
170202475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702024754
1702024755
这可以作为孔子评价二人“过”和“不及”的注脚。子游虽然对子张也有微词,但从子游称其为友的情形来看,二者的私交还是不错的。比起对子夏的评价来,子游对子张的评价要高的多。
1702024756
1702024757
孔子去世的时候,子张只有二十五岁左右。他活了多久,我们也不得而知,但不像是短寿的人。《礼记》中有关于他疾病和丧礼的记载:
1702024758
1702024759
子张病,召申祥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
1702024760
1702024761
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以上均见《檀弓上》)
1702024762
1702024763
看来子张对自己的一生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是接近了君子的要求。子张之丧也被记载了下来,这应该就是子张氏之儒所为。这一派的儒家,想必是以子张所居住的陈地为中心,活跃在陈鲁之间,我们可以称之为子张氏之儒的早期形态。高专诚曾经指出子张的儿子申详和公明仪两人,作为子张氏之儒的代表。(5)但公明仪能否列入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斟酌的事情。我倒以为可以列入考虑范围的至少还应有世子。《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记载着《世子》二十一篇,班固自注云:
1702024764
1702024765
名硕,陈人,七十子弟子。
1702024766
1702024767
这个叫世硕的陈国人正好是子张的同乡,而且七十子弟子的身份更使我们怀疑他和子张有关,或者就是子张的学生,也未可知。世硕曾经做过一篇叫《养书》的东西,王充《论衡·本性篇》说:
1702024768
1702024769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做《养性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
1702024770
1702024771
看来世硕很重视人性的问题,并主张人性中有善有恶。至于后天行为的善恶,关键则在于个人的所“养”。养其善性则为善人,养其恶性则为恶人。这应该也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说法的一种发挥。现存文献中很少有关于世子的资料,(6)幸运的是,在马王堆帛书《五行》篇“说”的部分中,竟然出现了世子的名字。该篇两处提到世子:
1702024772
1702024773
世子曰:人有恒道,达□□□□□□间也,间则行矣。
1702024774
1702024775
世子曰:知轸之为轸也,斯公然得矣。
1702024776
1702024777
这为我们探讨世子的思想及其在儒家中的位置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我们稍后再作讨论。
1702024778
1702024779
至于佚名的门徒们,自然是最多的。《礼记》和《大戴礼记》中都有关于子张的材料,特别是后者中,还有关于子张的专门记载,我以为就应该和子张氏之儒有关,这当然也是我们研究这派儒家的重要参考资料。值得注意的还有《尚书大传》,其中多有子张的名字。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文献则是《论语》,我不是指其中直接关于子张的记载,而是说其中可能就有这派儒家编辑的某些篇章。它们对于子张之儒的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702024780
1702024781
二、《论语》中的子张(一)
1702024782
1702024783
关于子张本人最可靠和最早的记载,当然要到《论语》中去寻找。根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说法,《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的结果。虽然自郑玄开始,就突出仲弓、子游和子夏三人为主要的编者。(7)但其中无疑有子张氏之儒的参与。迄今我们知道的唯一一个当场将孔子的话记载下来的就是子张。《卫灵公》篇记载:
1702024784
[
上一页 ]
[ :1.7020247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