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2480
(51) 见《汉书》卷七三《韦贤传》。
1702032481
1702032482
(52) 见《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传》,亦可参见《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
1702032483
1702032484
(53)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3610页。
1702032485
1702032486
(54)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3616页。
1702032487
1702032488
(55)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3605页。
1702032489
1702032490
(56) 《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第3282页。
1702032491
1702032492
(57) 《汉书》卷七一《疏广传》,第3039—3040页。
1702032493
1702032494
(58) 《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第3347—3348页。
1702032495
1702032496
(59) 《汉书》卷八一《孔光传》,第3353、3363页。
1702032497
1702032498
(60) 《汉书》卷八一《匡张孔马传赞》,第3366页。
1702032499
1702032500
(61)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第1328页。
1702032501
1702032502
(62) 疏广叔侄皆太子师时,“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汉书》卷七一《疏广传》,第3039页);郑宽中英年而逝,谷永上书成帝说:“圣王尊师傅,褒贤俊,显有功,生则致其爵禄,死则异其礼谥”(《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张山拊传》,第3605页);成帝即位后,“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经学,敬重师傅”(《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第3348页);孔光“归老于宅第”时,太后下诏说“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汉书》卷八一《孔光传》,第3363页)。
1702032503
1702032504
(63) 《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第3287页。
1702032505
1702032506
(64)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3618页。
1702032507
1702032508
(65) 《公羊春秋》特重“原心定罪”和“君亲无将,将而诛之”,前者严厉地以心理动机的好坏来定刑罚与否——虽然有时它也讲“原情定罪”、“将功补过”;后者则成为汉帝国处理皇族权力纠纷的一个经典原则,对那些侵犯君权的行为,“首恶”一律格杀。参见刘泽华等:《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15—126页;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3—203页;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24—325页。
1702032509
1702032510
(66) 参见本书第十章何休部分。
1702032511
1702032512
(67) 参见黄寿祺:《群经要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1—162页。
1702032513
1702032514
(68) 《汉书》,第3112—3113页。
1702032515
1702032516
(69)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77页。
1702032517
1702032518
(70) 《汉书》,第3618页
1702032519
1702032520
(71)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赞》,第3620—3621页。
1702032521
1702032522
(72) 皮锡瑞从“师法”角度认为,《书》学、《易》学、《礼》学等原初都是师出同门,派别却越分越多,故说:“皆以同师而颛门教授,不知如何分门,是皆分所不必分者。”参见皮锡瑞:《经学历史》,第45—47页。
1702032523
1702032524
(73) 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08—109页。另外,徐复观在《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认为,汉初《易》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以卦筮卜人事吉凶的方式,这是《易》之老传统;二是方技的方式,是“隐士《易》”;三是阴阳、时日结合而解《易》,这或可谓之“阴阳《易》”。徐氏认为,第三系统较第二系统更有条理性与合理性,孟、京的《易》学即属此系。参见《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1702032525
1702032526
(74) 皆《汉书》卷八八《儒林传》之《孟喜传》第3599页。
1702032527
1702032528
(75) 后人以为二书为京房(字君明)所作。
1702032529
[
上一页 ]
[ :1.702032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