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4839e+09
1702048390
1702048391 其中,与本处有关的尚有刘歆伪造说。《周官》著录于《史记》,重现于刘歆父子校书之时,公诸于世却在新莽时期。由于《周官》系属古文经,为刘歆所推崇,故为今文经师所竭力排斥,谓皆歆所伪造。又由于刘歆晚年曾依附王莽,更以为是为佐莽改制,而托古伪撰。且不论哀帝时,王莽地位尚微,(只是一闲居自守的新都侯),平帝时得势,欲借学术树立威望,也只是对刘歆的利用而已。只看《史记·封禅书》有“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絶,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248)之记载,及公私所藏,众多古籍涉及《周官》、周礼文句,可知如此大面积造伪,实乃绝无可能之事。且果如临硕所言,刘歆安得预造武帝得观之书?在今文独盛,论敌环伺的处境下,刘歆倡古文经学,尚且畏祸,奏请外任州郡。而敢伪造经书,岂不惧“以律当诛”之罪乎?刘歆虽为“达才通人”,然而凭空伪造这样一部“于史有征”而又缜密无隙的旷世经典,亦属骇人听闻。
1702048392
1702048393 《周礼》一书,规模宏伟,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并包,理想与现实兼容,举凡天下九州,邦国建制,乃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浑然一体,巨细靡遗。故而朱熹认为:“《周礼》一书,也是做得缜密,真个盛水不漏。”非周公不能作。又说:“《周礼》规模皆是周公做,但其言语是他人做。今时宰相提举敕令,岂是宰相一一下笔?有不是处,周公须与改。”(249)此即是周公手订说。纪昀《总目提要》云:“《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於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惟《横渠语录》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又曰:“刘歆宗《左传》,而《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於《周礼》。”“歆果赝托周公为此书,又何难牵就其文,使与经传相合,以相证验,而必留此异同,以启后人之攻击?然则《周礼》一书不尽原文,而非出依托,可概睹矣。”(250)
1702048394
1702048395 而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此书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数,可考不诬。”(251)近人顾实《重考〈古今伪书考〉》亦曰:“殷周甲骨文、钟鼎文与相证合。”(252)这些皆非生于千百年之后人所能做到。足证《周官》其书,属于春秋以上古籍。因为东周以后,绝无更定官制之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张亚初、刘雨著《西周金文官制研究》,认为“《周礼》在主要内容上,与西周铭文所反映的西周官制,颇多一致或相近的地方”。“《周礼》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职官在西周金文中可找到根据。有如此众多的相似之处,无论如何不能说成是偶然的巧合,只能证实《周礼》一书在成书时一定是参照了西周时的职官实况。”再从《周礼》中的职官体制、乡遂制度、三等爵位等问题来看,更可以明确地看出“《周礼》一书在其主要内容上是参照了西周官制的,《周礼》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十分熟悉西周典章制度的宿儒。”(253)国外学者布罗曼(Sven Broman)的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38%职官之名皆相符合。《周礼》官名统计大部以低级者居多,而周代其他文献中往往仅言及较多高级官名。若以下大夫以上职官比较,则相符率高至80%”。从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周礼》保存了相当多的西周制度。由此可以推断,《周礼》成书当在距离西周不远的春秋时期。(254)这应是作者较为谨慎的论断。
1702048396
1702048397 若所谓“成书”,即指其写定编简成书而言,应该去事实不远。其后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不窜入春秋战国文字,然其书之草创,或初定“规模”,则应在西周开国之初。《周礼》固然有其理想的成分,这恰是大变革初期,政治设想方案的标识。然其并非臆想的产物,而是历史与思辨的结合,应系对往古官制的反思、承袭、发展与整合。这方面,孙诒让的观点颇值得关注,其《周礼正义序》谓:
1702048398
1702048399 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然非徒周一代之典也,盖自黄帝、颛顼以来,纪於民事以命官,更历八代,斟酌损益,因袭积素,以集於文武,其经世大法,咸淬於是。故虽古籍沦佚,百不存一,而其政典沿革,犹约略可考。盖鸿荒以降,文明日启,其为治,靡不始於麤觕而渐进於精详。此经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盖尤其精详之至者,故其治跻於纯太平之域。蟠际天地,经纬万端,究其条绪,咸有原本,是岂皆周公所臆定而手刱之哉。(255)
1702048400
1702048401 虽说春秋以前似无简策之书,然其文献必有其保存与转播的方式,比如瞽史默记,口耳相传之类。与之并存的必有比甲骨、金文更为简捷的文字记录方式,只是不便保存罢了。今既以西周金文所刻官名与《周礼》相对照,已发现两者内容十分接近。官制之铸于鼎名者,已属罕遇,更何况迄今发现的青铜铭文更是其中的少数。《周礼》制作年代的最终证明,还有待于地下文献的发现。所以,不能轻易否定《周礼》为成于西周之书。
1702048402
1702048403 《周礼》一书在思想方面所反映的阴阳儒道名法思想,并非各重一端的诸子之学,应是诸子学派之前古代学术整体存在的浑然状态。从中分析出诸子百家思想,本不足怪,但若因此认为即是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期的产物,则不惟历史时代倒错千年,即思想逻辑上也颠倒了一个周期。《周礼》的作者及成书时代虽存在疑问,却无碍于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作用。如《周礼》以官号名篇之六典,实即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并在《春官·大史》章中作有确切说明,后世政府设六部即本于此。加之郑注贾疏的详尽阐释,其事虽废,其理至今犹能予人以深刻的启发。
1702048404
1702048405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分两篇,题为《正义序》者,论述自传说时代开始的官制起源,即三皇五帝以迄夏商周三代的“官号沿革”。其文首曰:
1702048406
1702048407 夫天育烝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但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是以《易通卦验》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郑)注云:“三名,公、卿、大夫。”(256)
1702048408
1702048409 认为原始社会部族间争乱的原因,是上无君主,所以立君设辅是为了止争防乱和处理各种事务。并引《易纬》说明君臣之道是根据天地之道而来。继而略述历代官号大端,论叙氏族社会有以图腾祥瑞名官的风习,如黄帝轩辕氏,“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以火纪事,名百官也”;少皡氏以鸟名官之类。颛顼之世,始以四时五行名官。尧舜时代官名稍稍可观,有四岳、九州八伯、百揆(天官)之称;夏商迄周,官制渐备,贾《序》引郑注云:“有虞氏官盖六十,夏百二十,殷二百四十,周三百六十”。因而曰:“周监二代,郁郁乎文,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
1702048410
1702048411 贾《序》第二篇题为《序周礼废兴》,当是同篇序文的组成部分,学者见其专言周礼之废兴,因题笺其旁,复恐误会,特冠“序”字于其上。不意后竟窜入正文,成为篇题,刻书人所为也。这部分序言,论述了周礼及其书的兴废历程,如云:“周公制礼之日,礼教兴行。後至幽王,礼仪纷乱。故孔子云诸侯专行征伐,‘十世希不失’”。即是说以典章制度为主体的周礼,奉行十世之后,出现礼坏乐崩的状况,其标志便是“诸侯专行征伐”,周天子失去号令天下的权威。引《仪礼注》云:“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周亡,灭去其籍。”周礼散亡,以致诸侯竟然不能区分礼仪之别:“晋侯赵筒子见仪,皆谓之‘礼’,孟僖子又不识其仪也”。至於孔子更修而定之时,已经没有完具的周礼。故《仪礼注》云:“後世衰微,幽厉尤甚,礼乐之书,稍稍废弃。”卒赖孔子的搜集整理,复使当时尚未完全丧失的礼乐得以全备。所以孔子曰:“吾自卫反於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卒後的春秋战国之际,礼、乐复更散乱。至秦“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礼乐之典更复“大坏”,几至靡有孓遗。“汉兴,至高堂生博士传(今文《仪礼》)十七篇。孝宣世,后仓最明礼,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而“《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周礼後出者,以其始皇特恶之故也”。即指河间献王访书得《周官》于民间。据《隋书·经籍志》说:“汉时有李氏得《周官》。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257)由于当时藏诸秘府,才有哀帝时命刘歆子承父业,整理中秘图书,发现《周官》事。刘歆为《周官》更名《周礼》,传其学于杜子春,再传而至东汉马融、贾逵。马融为作《周官传》,以授郑玄。而贾逵及郑兴、郑众父子皆为作《周礼解诂》。郑玄《周官礼序》云:
1702048412
1702048413 玄窃观二三君子之文章,顾省竹帛之浮辞,其所变易,灼然如晦之见明,其所弥缝,奄然如合符复析,斯可谓雅达广揽者也。然犹有参错,同事相违,则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谓二郑者,同宗之大儒,明理于典籍,觕识皇祖大经周官之义,存古字,发疑正读,亦信多善,徒寡且约,用不显传于世。今赞而辨之,庶成此家世所训也。(258)
1702048414
1702048415 可见郑玄之注“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已是汉学之集大成,贾公彦因而论之曰:“然则《周礼》起於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惟有郑玄徧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大乎之迹,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是以周礼大行,(为)後王之法。易曰‘神而化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
1702048416
1702048417 贾公彦《周礼正义》又称《周礼注疏》则是选择郑玄《周官礼注》和沈重《周官礼义疏》四十卷为底本,(259)兼以旁征博引,穷原竟委,古注旧疏,赖此以存;深文奥义,依之而明。故在唐人所作五经疏中,贾疏可列上乘。《四库全书总目》称:“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盖宋儒惟朱子深於《礼》,故能知郑、贾之善云。”(260)与孔颖达《五经正义》相同,贾公彦《周礼注疏》也是对汉魏六朝《周礼》注疏所作的总结。
1702048418
1702048419 (二)《仪礼注疏》
1702048420
1702048421 《仪礼注疏》是贾公彦完成《周礼注疏》后的又一部力作。
1702048422
1702048423 《仪礼》本称《礼》,是礼的本经。今本《仪礼》十七篇,就是汉代所谓的《礼经》。秦火之后,“三礼”在汉武帝时被同时发现。据《汉书》载:“献王所得书皆先秦古文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261)其中之《礼》,即指《仪礼》。《汉志》但称“《礼》”,不称“《仪礼》”。汉时亦多有称《仪礼》为《礼记》者,如《史记·孔子世家》说“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出,(262)此处的《礼记》,实指《仪礼》。是因为着眼于礼经本文之后,又有“记曰”一段释经文字而言。“记”即是“传”,只不过“传”是传述人自作,或就经师传述而言;“记”则是学者对传述要义的记录,实则为一。《礼经》篇后的“记”,比较简略,仅是钩玄提要而已;不如大小戴《礼记》系统详尽。两者属于同一性质的著作则是无疑的。
1702048424
1702048425 如果说《周礼》系国家官方的“治职文书”(263),那末《仪礼》则是社会约定的行为规范。《释名》曰:“仪,宜也,得事宜也。”因此,“仪礼”即是指在各类行事中适宜得当的礼节行为。《仪礼》所述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都有一个起源、演化、改进乃至完善的过程。礼本起源于敬事鬼神的仪式,后渐转化为人际相待的礼仪。从事神而事人,这一根本性质转化的标志,便是周公的“制礼作乐”。因此《礼》或《仪礼》所述之礼仪,肇端于周公之制作是不成问题的,经过近三百年的实践改进与变化,至东周而“礼坏乐崩”,其书亦随之散乱。孔子述礼正乐,搜遗补缺,将之重新整合编纂为《礼》(经)十七篇,即班固所谓“缀周之礼”也。周礼向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264)之说,经过孔子的缀集编次,“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265)。秩然有序,首尾完具,使有周一代礼典,炳然大备。皮锡瑞、梁任公曾据《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266)一语,论定《仪礼》为孔子所作,未免武断之嫌。孺悲赴孔子学“士丧礼”,是先知有此“士丧礼”在,且孔子知之,因而派孺悲前往受学。“《士丧礼》于是乎书”,也只表明《士丧礼》从此写定,哪里有孔子自作的意思?
1702048426
1702048427 汉代重新发现《周官》、《仪礼》的同时,还有《逸礼》五十六篇,邵懿辰认为“大抵秃屑丛残,无关理要”,只不过是“孔子定十七篇时删弃之余”(267)。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方面,已经囊括礼之大体,故孔子即手定此十七篇以为“礼”之教本。此外,历史上还有《仪礼》真伪之辨,古书写定之前后,窜入后世文字,本是难免之常事,以此论断其成书时间,讨论其书之真伪,可说毫无意义,因此不再辨析论述。
1702048428
1702048429 汉兴,传礼者有高祖时之叔孙通,武帝时之高堂生及徐生一门师弟,皆为鲁人,以鲁为周公旧封之国,孔孟传学之地,故流风余韵至汉不绝。高堂、徐生所传,系今文经;至刘歆所重者,乃“献王所得书,皆先秦古文旧书”。自此而有今古文之争。今古文经本大同小异,只不过古文经学派认同《礼》书出自周公,今文经学派则认为出自孔子;今文学派压制古文经,并非维护孔子的著作权益,实则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禄,其用意已与拯时救敝的孔子大相径庭。
1702048430
1702048431 东汉马融传刘歆之学,最早为古文《仪礼》作注,弟子郑玄又复遍注三《礼》,所作《仪礼注》会通三礼,博综今古,转训互证,文简义通。并从中提取出五礼的观念。
1702048432
1702048433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吉礼事邦国之神”,“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脍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周礼·地官·保氏》又有:“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曰:“五礼:吉、凶、军、宾、嘉也。”(268)五礼的概括分类,遂成为后世区分古仪制定新礼的框架。
1702048434
1702048435 此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讫隋,《仪礼》一直列在官学,士大夫间礼学之风不废,义疏迭出,可惜大多散佚。至唐,贾公彦继孔颖达《礼记正义》之后,奉敕为二《礼》作疏,《仪礼注疏》亦是按《正义》体例,总结往代《仪礼》传注疏解成就的集大成之作。
1702048436
1702048437 贾公彦在其《仪礼疏序》中分辨二礼的关系曰:
1702048438
1702048439 至於《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大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本则难明,末便易晓。是以《周礼》注者,则有多门,《仪礼》所注,后郑而已。(269)
[ 上一页 ]  [ :1.70204839e+09 ]  [ 下一页 ]